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校兴趣小组对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研究,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问题.
【资料查阅】
1.20℃时,Na2CO3、NaHCO3的溶解度分别为21.5g和9.6g
2.碳酸氢钠在270℃时会分解生成Na2CO3、H20和CO2,而Na2CO3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探究】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
20℃时,取2只烧杯,均加入50g水,分别加入5gNa2CO3和NaHCO3,充分搅拌后静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碳酸钠完全溶解,碳酸氢钠部分溶解.
比较两种物质的酸碱性
取2只试管,分别取实验一中的少量Na2CO3和NaHCO3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显蓝色,说明溶液都是碱性的.要比较二者的碱性强弱,可以分别测溶液的pH.
比较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
设计如图1装置:小试管套装在带有支管的大试管中,整套装置气密性好,其他装置略去.
(1)为确保安全,实验结束时,在熄灭酒精灯前必须完成的操作是把把A、B试管中的导管移出液面.

(2)现象与结论:
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口生成较多的无色小液滴;试管A和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只有A(填“A”或“B”)中变浑浊,写出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 O+CO2↑.
结论:在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3)反思与讨论:
加热大试管时,碳酸钠的受热温度会高于碳酸氢钠.这能否准确地说明“在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这一结论?能_(填“能”或“否”),理由是碳酸钠受热的温度更高却没分解,说明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比较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
取碳酸氢钠粉末a克放入如图2Ⅰ装置的锥形瓶中,取碳酸钠粉末b克放入另一相同装置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盐酸(足量).相同的条件下,分别通过图2Ⅱ装置测量出生成气体的体积,经过转换处理,得到时间-质量关系曲线如图2Ⅲ所示.
(1)已知二氧化碳不溶于该油层,图2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部分的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实验误差.
(2)数据分析:根据图2Ⅲ数据,计算a和b的质量a=8.4g  b=10.6g(要有计算过程).
(3)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成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快.
(4)反思与讨论:实验中“取碳酸氢钠a克、碳酸钠b克”的目的是生成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

分析 【实验探究】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根据20℃时,Na2CO3、NaHCO3的溶解度分别为21.5g和9.6g,判断20℃时,取2只烧杯,均加入50g水,分别加入5gNa2CO3和NaHCO3,充分搅拌后静置,则观察到的现象;
比较两种物质的酸碱性:根据Na2CO3和NaHCO3溶液均为碱性溶液,判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的颜色;
比较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根据碳酸氢钠在270℃时会分解生成Na2CO3、H20和CO2,而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分析作答;
比较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根据图表信息,完成计算并分析作答.

解答 解:【实验探究】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根据20℃时,Na2CO3、NaHCO3的溶解度分别为21.5g和9.6g,可以判断20℃时,取2只烧杯,均加入50g水,分别加入5gNa2CO3和NaHCO3,充分搅拌后静置,则观察到的现象:碳酸钠完全溶解,碳酸氢钠部分溶解;
比较两种物质的酸碱性:根据Na2CO3和NaHCO3溶液均为碱性溶液,判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的颜色均显蓝色,要比较二者的碱性强弱,可以分别测溶液的pH;
比较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根据碳酸氢钠在270℃时会分解生成Na2CO3、H20和CO2,而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分析:设计如图1装置:小试管套装在带有支管的大试管中,整套装置气密性好,其他装置略去.
(1)为确保安全,防止冷水倒流炸裂试管,实验结束时,在熄灭酒精灯前必须完成的操作是:把A、B试管中的导管移出液面;
(2)现象与结论:根据碳酸氢钠在270℃时会分解生成Na2CO3、H20和CO2,而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又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口生成较多的无色小液滴;判断试管A和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只有 A中变浑浊,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 O+CO2↑.
(3)反思与讨论:加热大试管时,碳酸钠的受热温度会高于碳酸氢钠.这能准确地说明“在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这一结论;因为碳酸钠受热的温度更高却没分解,说明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比较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根据图表信息,
(1)已知二氧化碳不溶于该油层,图2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部分的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实验误差
(2)设: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b,消耗碳酸氢钠的质 量为a
Na2CO3+2HCl═2NaCl+H2 O+CO2↑      NaHCO3+HCl═NaCl+H2 O+CO2↑  
106                  44            84                  44
 b                   4.4g          a                   4.4g
$\frac{106}{b}$=$\frac{44}{4.4g}$                                  $\frac{84}{a}$=$\frac{44}{4.4g}$
b=10.6g                                      a=8.4g
(3)结论:根据以上信息,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成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快;
(4)反思与讨论:实验中“取碳酸氢钠a克、碳酸钠b克”的目的是生成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
故本题答案为:
【实验探究】
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碳酸钠完全溶解,碳酸氢钠部分溶解;
比较两种物质的酸碱性:蓝;pH;
比较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
(1)把A、B试管中的导管移出液面;
(2)现象与结论:A; 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 O+CO2↑.
(3)反思与讨论:能;碳酸钠受热的温度更高却没分解,说明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比较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
(1)防止部分的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实验误差;
(2)a=8.4g;b=10.6g;     
(3)结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快;
(4)反思与讨论:生成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

点评 本题考查了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人类的第二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类疾病患者大多属于酸性体质,应经常食用碱性食品.根据下表中的信息,这类患者应经常食用的食品为(  )
食物    葡萄    牛奶    苹果  豆制品
pH  3.5一4.5  6.3-6.6  2.9-3.3  7.4一7.9
A.豆制品B.苹果C.牛奶D.葡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要使CO2和CO中含有相同质量的碳元素,则CO2和CO的质量比是11:7,要使CO2和CO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CO2和CO的质量比是11:14.质量相等的CO2和CO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4: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X、Y两金属都能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Ag;X跟H2SO4不反应,Y跟H2SO4反应生成H2,由此判断X、Y可能依次是(  )
A.Fe,HgB.Fe,ZnC.Cu,HgD.Cu,Z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科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图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H+,主要用于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发生反应的是(  )
A.MgB.K2OC.CO2D.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实验,记录如图所示:

进一步的检验还发现,X溶液只含一种溶质,请根据实验回答:
(1)实验中出现的无色气体是CO2
(2)原固体粉末的组成是CaCO3、CaO、NaCO3;CaCO3、Na2CO3;CaO、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试  剂操  作
AFeCl2溶液(CuCl2适量锌粉过滤
B铜粉(Fe)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烘干
CMnO2(NaCl)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NaCl(KNO3适量热水充分溶解后,降温结晶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