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不能够达到目的是( )
A探究分子运动 | B.探究水的组成 | C探究铁生锈条件 |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A、根据大烧杯内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A、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选项实验设计方案能够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实验设计方案能够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实验设计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D、图中实验,根据硝酸钾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情况,可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是溶剂的种类,故选项实验设计方案能够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为氧化物;D、E、F 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E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约是氧气的200~300倍,F是单质。将A高温煅烧,得到B与D,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换关系,反应条件等略去),试回答:
(1)B的化学式为_____;
(2)C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有(写出一条)_____;
(3)D+F→E的化学方程式:_____,此反应的类型为_____;
(4)正是因为大气中有D等气体的存在所引起的_____,使得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提高到适合人类生存的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 | ||||
反应后质量 | 待测 | 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C一定是反应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 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
C. 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 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09年邵阳市九年级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小聪同学抽到的试题是“探究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他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缓慢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想起忘记加指示剂了,便补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观察到溶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老师给予小聪的评定是结论不准确。请你帮小聪分析老师的理由是:_____
(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小聪实验后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小组同学想研究铁、铝、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相对氢的位置。
(1)现有打磨过的铁片、铝片、铜片,再自选两种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铁、铝、铜、氢的位置,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
(2)某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乙、丙实验后的剩余物倾倒至一个烧杯中,充分反应。然后将甲实验的剩余物倒入此烧杯,无气泡产生,写出乙丙混合过程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最后此烧杯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图),化学小组的同学询问老师后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某一种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的溶液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做出猜想)
猜想a:原溶液的溶质是NaCl 猜想b:原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c:原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d:原溶液的溶质是 NaHCO3
(查阅资料)
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表
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常温下的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 7 | 13 | 11 | 9 |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_____。
(2)下列检测溶液pH的实验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B 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
C 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用千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 读数时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①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②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和_____(填化学式)
(得出结论)
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原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且已变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
(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的相等。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3℃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a>b Ba=b Ca<b D不能确定
(5)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l℃,则最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为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1。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___。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________(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________(填标号)。
A 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 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 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答案】(1);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2)过滤;(3)乙;(4)AC;
【解析】
试题(1)由于铜排在了氢的后面,所以与酸不反应,反应物是锌和硫酸,生成物是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2)从铜和硫酸锌溶液的混合物中得到铜,先进行过滤,得到带有硫酸锌溶液的铜,再进行洗涤除去表面的硫酸锌,再进行干燥除去水即可;(3)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需要知道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而题中没有告知;(4)由于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时,放出热量,如果没等冷却到室温,根据热涨冷缩的原理可知进入量筒中水偏多,所以误认为得到的氢气多,再就是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计算的结果就偏大;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实验误差分析;
点评: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排在氢之前的金属和稀盐酸或者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排中氢之后的金属和稀盐酸或者稀硫酸不生成氢气;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都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实验结果的评价,要知道锌与硫酸反应放出热量,会造成相应的误差,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进行观察和计算。
【题型】实验题
【结束】
30
【题目】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俄罗斯方块你玩过吗?下面是为你设计的化学俄罗斯方块,请根据示例写出下列“口"中对应的化学符号或符号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