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020406080100
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20℃时,向装有5g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内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分析 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以及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进行解答.

解答 解: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在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所以20℃时,向装有5g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在60℃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为11g,所以此时5g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g=1:2.
故答案为:饱和;1:2.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一份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掉100g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4%,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A.4gB.8gC.12gD.2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月24日,某村民王某带领2名雇员焚烧自家地杂草,王某用打火机点燃杂草后在一旁守候,因风势突变,火势迅速蔓延,结果烧掉了附近林带里的红柳和杨树.
(1)风势突变,火势迅速蔓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会导致火势更猛.
(2)消防人员赶到现场,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蒸气吸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蔬菜榨汁B.冰雪融化C.燃放烟花D.食盐的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水是生命之源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天然水受到污染后,净化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天然水污染的来源有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凡合理答案均可得分)(答出一条,下同);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降(凡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2)日常生活中一些铁制品经常会被锈蚀.为防止铁生锈人们常采用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漆或镀上其他金属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防止铁锈蚀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和水;小明同学提出了下列保护和利用铁资源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是AB.(填字母)
A、防止铁制品锈蚀   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   C、任意开采铁矿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维生素C(简称V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人体缺乏V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
探究一:测定饮料中Vc的含量.
【查阅资料】Vc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设计方案】分别向盛有lmL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的四只试管中逐滴滴加果味饮料、苹果汁、梨汁和0.04%的Vc溶液,边滴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数据】
果味饮料苹果汁梨汁0.04%的Vc溶液
滴加得滴数4010205
【实验结论】分析数据可知,Vc含量最高的是苹果汁,含量为0.02%(各液体密度上的差别和每一滴的体积差别忽略不计).
探究二: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含量是否有影响.
【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将新鲜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分别挤入两个烧杯中,向取有等量高锰酸钾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两种黄瓜汁,边滴边振荡,直到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滴数(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实验结论】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刚好褪色时)两种黄瓜的汁液所用的滴数不同(与方案对应合理即可)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不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C.
A.每次实验所用的果汁颜色不同      B.量取的被测物质的体积不同
C.试管的大小不同                D.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有Na2SO4、H2SO4和NaOH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Na2SO4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一,其理由是H2SO4和NaOH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中存在操作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错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①pH试纸浸入溶液中;②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关于水的组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一个水分子含有18个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1)请从上表中查出关于硼元素的一条信息:硼的元素符号为B.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相同.
(3)第11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NaCl,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离子(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下图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和C;
②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