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O2可做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着火,不能用O2熄火.”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2与Na反应可能产生4种物质:C、CO、Na2CO3和Na2O.
[查阅资料]①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O2、H2O等物质反应;②NaHCO3饱和溶液不与CO2反应;③Na2O是白色固体;④向银氨溶液[Ag(NH32OH]中通入CO产生灰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记录
序号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打开a,关闭b,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I.A中产生大量气泡
II.E中出现浑浊
E中出现浑浊后,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干扰
当E中出现浑浊时,打开b,关闭a,点燃酒精灯I.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白色固体
II.G中产生灰色沉淀
D试管中的反应产物一定有C和CO
取反应后D中少量白色固体于另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CaCl2稀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试管中的反应产物还有Na2CO3
(2)实验反思
①装置B可除去混杂在CO2中的HCl,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
③写出E中出现浑浊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④[Ag(NH32OH]与CO反应,生成灰色沉淀Ag、碳酸铵和氨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NH32OH+CO=3Ag+(NH42CO3和4NH3↑.

分析 题图所示实验操作过程:石灰石和盐酸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B、C装置净化、干燥后,依次通过D、F、G装置,其中装置E可自由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与否.
装置的作用:装置B净化吸收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装置C干燥二氧化碳;装置D中发生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燃烧,可通过点燃灯加热来控制;装置E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使用开关a控制;装置F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用开关b控制;装置G盛有银氨溶液[Ag(NH32OH],检验气体CO的存在;最后用气球进行尾气收集处理.

解答 解:(1)①打开a关闭b,控制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置E,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石灰水变浑浊.E中出现浑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了装置E,说明了装置内已充满二氧化碳,即装置内的空气全部排出.
故答: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干扰;
②点燃酒精灯使装置D中的燃烧反应开始发生,打开b关闭a,使燃烧后气体依次通过装置F和G.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反应物中仅含钠、碳、氧三种元素,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呈黑色的只可能是单质碳,即装置D中生成的黑色固体为单质碳.装置G中氯化钯溶液出现黑色沉淀,结合资料④可知混合气体中含有CO.
故选C和CO;
③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可能为氧化钠、碳酸钠等,加水溶解并加入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白色固体物质中含有碳酸根,即含有碳酸钠.
故答:Na2CO3
(2)实验反思
①装置B中NaHCO3饱和溶液可除去混杂在CO2中的HCl,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故答案为:NaHCO3+HCl=NaCl+CO2↑+H2O;
②C装置中应装浓硫酸,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故答案为:水;
③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④[Ag(NH32OH]与CO反应,生成灰色沉淀Ag、碳酸铵和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NH32OH+CO=3Ag+(NH42CO3和4NH3↑.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全国“两会”上使用的环保“石头纸”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环保石头纸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10g碎纸样品,加入到装有40g稀盐酸烧杯中,完全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46.48g,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52g;
(2)此环保“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为了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贝壳15克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150克7.3%的盐酸溶液,立即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称量.反应结束后,测得溶液PH为4.3.记录的烧杯内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下图所示(假设贝壳中其它物质不与盐酸反应).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小明认为,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按如下方案计算:
根据“150克7.3%的盐酸溶液”,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氢质量,然后根据反应原理求得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求出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小明的方案是否正确?不正确;
(2)图中,有几个时间段:A.0~50S  B.50~125S  C.125~150S,你认为反应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A(填字母代号);
(3)计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化学兴趣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如图1)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试剂足量,反应均完全,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

(1)甲组同学利用A装置中产生的氧气验证B中的黑色粉末是炭粉.
①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②为完成此实验,除用A、B装置外,还需要补充C、D装置,C瓶中试剂为石灰水主要作用是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D装置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
(2)乙组同学要验证A中烧瓶内装的气体可能是CO、CO2、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烧瓶内气体的成分,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忽略B、C装置中空气的影响):
【资料】甲烷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4CuO$\frac{\underline{\;\;△\;\;}}{\;}$4Cu+CO2+2H2O

【操作步骤】
Ⅰ.按A→C→B→C→D的顺序连接装置如图2,实验时打开K2与分液漏斗,将3.0g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加热B中足量的氧化铜固体,点燃D中酒精灯.
Ⅱ.打开K1,通入氮气;待B中固体颜色不再发生改变,停止加热,继续通氮气.
Ⅲ.反应结束后,测得烧瓶中溶液的质量为3.1g,B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0.32g,
第二个C装置的质量增加了0.18g.
①在Ⅱ中打开K1,通入氮气目的是排出烧瓶中的气体;停止加热,继续通氮气目的是防止C中的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
②两个C装置中试剂相同均为浓硫酸,则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是1.6g.
③烧瓶中气体的成分为二氧化碳和甲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实施人工降雨中使用了碘化银(化学式为AgI),碘化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1C.+2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实验操作有误或不规范,很可能会造成实验失败或酿成事故.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过滤
C.
稀释浓硫酸
D.称量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5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为54.4克,求原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手机的普及率也在提高.
(1)科学家发现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引起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状,主要是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造成的,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减轻上述症状.生活中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苹果(举一例);维生素C(C6H8O6)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维生素C属于有机物(选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手机中使用了大量的塑料,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填“无机非金属材料”或“有机合成材料”).
(3)手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池会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其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O2
Ⅱ.厨房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铁强化酱油”是在食用酱油中添加适量的含铁物质.人体补充适量的铁元素有助于预防贫血(选填“佝偻病”或“贫血”).
(2)用洗洁精清除餐具上的油污,其原理是乳化(选填“溶解”或“乳化”).
(3)炒菜时油锅里的油起火了,立即盖上锅盖,其原理是将油与空气隔绝.
(4)为了保护空气,很多家庭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 +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向装有等量水的A、B、C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g、25g、30g的K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1所示.

①图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填标号).
②图2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甲(填“甲”或“乙”).
③要使B烧杯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加水)(填一种).
④由图2分析物质甲的溶解度大于物质乙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大于 t1℃.
⑤由图2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BD(填标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