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生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下图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请你分析,并参与测定工作:

燃烧有机物的质量实验装置实验(1)~(4)装置质量
实验前实验后
甲组3.2g(1)150g(1)154.6g
(2)150g(2)153.4g
乙组3.2g(3)150g(3)153.6g
(4)150g(4)154.4g
(1)你选用的实验装置是乙(“甲”或“乙”),你不选另一个装置的原因是若先通过氢氧化钠再通过浓硫酸,会影响对原混合气体中水蒸气的测定.
(2)根据表中数据,通过计算推测出该有机物是哪些元素组成的?

分析 (1)根据实验装置的作用分析解答:通过浓硫酸质量的增加测定生成水的质量,依据氢氧化钠质量的增加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量,气体从溶液中出来要带部分水蒸气,故要排除水蒸气的干扰,须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元素.

解答 解:(1)通过浓硫酸质量的增加测定生成水的质量,依据氢氧化钠质量的增加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量,气体从溶液中出来要带部分水蒸气,故要排除水蒸气的干扰,须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选择B方法;
(2)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有机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知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也就是说生成的水中的氢元素就是有机物中的氢元素,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就是有机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浓硫酸质量的增加量是生成水的质量,氢氧化钠的质量的增加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在检验二氧化碳质量和水的质量时,根据A方法计算:浓硫酸质量增加了3.6g,所以生成水3.6g,则氢元素的质量:3.6g×$\frac{2}{18}$×100%≈0.4g,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了4.4g,所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4g,所以碳元素质量为:4.4g×$\frac{12}{44}$×100%≈1.2g,所以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和为:0.4g+1.2g=1.6g,因为有机物质量为3.2g,所以有机物中还含有氧元素3.2g-1.6g=1.6g.
故答案为:(1)乙; 若先通过氢氧化钠再通过浓硫酸,会影响对原混合气体中水蒸气的测定;
(2)碳、氢、氧.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浓硫酸质量的增加量就是生成水的质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要测定水的质量须先通过浓硫酸,并能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1)关闭K1、K2,通过分液漏斗向广口瓶中注水,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会出现的现象是水不能连续流入广口瓶中.
(2)若广口瓶中盛有MnO2,分液漏斗中盛有H2O2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关闭K1,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混合溶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黑色的MnO2粉末消失,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已知该反应生成MnSO4、水和一种助燃性气体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H2SO4+MnO2═MnSO4+O2↑+2H2O,检验生成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K2右侧的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3)若广口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分液漏斗中盛有NaOH溶液,右侧导气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NaOH溶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吸,原因是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
(4)若分液漏斗中盛有水,广口瓶中盛有某种固体.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水注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内的水面上升,则固体可能是NH4NO3(或硝酸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图象与对应选项关系不合理的是(  )
A.
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关系
B.
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物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镁粉、铁粉分别加入到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
D.
向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1)2015年2月13日,某小区一男童将点燃的鞭炮扔进小区窨井中,瞬间窨井内传来爆炸声,窨井盖和男孩都被炸飞,男孩在空中翻了一个跟头后坠落在地.请写出化学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将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未变浑浊,说明制取的CO2 中还混有HCl,请写出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2HCl+Ca(OH)2=CaCl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化.取4.65g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跟36.5g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将溶液蒸干,所得固体的质量是5.8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聪聪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废弃药品时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绿色粉末,对其组成很好奇.征得老师允许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将试管用导管与澄清石灰水相连.①产生大量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②样品全部溶解,溶液呈蓝色.
①样品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②样品中含有铜离子
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①铁丝表面缓缓产生少量气泡.
②片刻后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①Fe+H2SO4═H2↑+FeSO4
②Fe+CuSO4═Cu+FeSO4
(均用方程式表示)
将上边表格填写完整.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查阅部分资料后,他继续进行了实验.
【资料查阅】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可做吸水剂,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步骤】①如图搭建实验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A装置中装入11.1g绿色粉末.关闭K1,打开K2、K3,持续通入适量N2
③关闭K2、K3,分别称量装置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④打开K3,点燃酒精灯加热绿色粉末直至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时,关闭K3,熄灭酒精灯.分别称量装置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⑤待A冷却后,打开K1、K3,持续通入适量CO,再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⑥当A中粉末全部变红后,熄灭酒精灯.试管冷却后,关闭K1.称量装置A、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
装置A装置B装置C装置D
第一次
加热后
绿色粉末变黑色白色粉末变蓝色
质量增加0.9g
出现白色沉淀,
质量增加2.2g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第二次
加热后
黑色粉末变红色
质量为6.4g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沉淀先增加后部分溶解;
质量增加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实验分析与反思】
(1)老师看了实验方案后认为,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此装置有一个缺陷,建议装置D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⑤ (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
(2)步骤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以免其中有物质和绿色粉末反应
【实验结论】
该绿色粉末的组成元素是:Cu、C、O、H;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u:C:H:O═64:6:1:40(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入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CH4).秸秆主要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化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①沼气池中的气体除CH4外,还可能有CO、CO2、H2S等.
②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③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小吴的猜想:有C、H两种元素
小周的猜想:有C、H、O三种元素
小施的猜想:有C、H、O、S四种元素.
【实验方案】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设计了如图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假设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实验过程】(1)装置B中用干燥的碎秸秆,目的是①使其容易燃烧,②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实验过程中,C、D、E都产生明显的现象,则: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水.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小红同学得出结论:小施的猜想正确.我认为此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氧元素有可能来源于氧气,所以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讨论交流】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科学老师介绍世界上的最强溶剂“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液),可以溶解黄金的事例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黄金溶解在“王水”中形成HAuCl4(四氯合金酸),没有氢气产生.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王水”溶解黄金是化学变化;
②金比氢不活泼;
③HAuCl4中,Au的化合价为+3价;
④可以将pH试纸伸入“王水”中测其酸碱度.
A.①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国古代早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史料记载.下列有关记载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B.“潭清疑水浅”--光发生了反射
C.“花气习人知昼暖”--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D.“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抵指南”--地球周围存在磁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