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所示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3)能收集氧气的装置是_____
(4)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一)铁的性质和应用
(1)图1为某小儿硫酸亚铁糖浆。
①适当服用该糖浆可治疗______(选填序号)。
A 佝偻病 B 贫血症 C 侏儒症
②图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_______(选填序号)。
A 无机材料 B 合成材料 C 复合材料
(2)食品保鲜“双吸剂”含铁粉、食盐等,图2为其原理探究实验:
①滴入食盐水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铁粉上出现红色固体,气球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②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
(二)铁的化合物制备
用废铁屑制备铁红(主要成分为Fe2O3)和K2SO4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1)加过量NH4HCO3反应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为______。
(2)反应Ⅰ生成的气体化学式是______。
(3)K2SO4和NH4Cl在农业生产中都可做______。
(4)为检验K2SO4中是否混有Cl—,要先加入足量_____溶液,静置后再加向上层清液中滴加少量_____溶液。
(5)在空气中灼烧FeC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三)铁的冶炼和探究
取64.0g Fe2O3粉末,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模拟炼铁,并测定反应后固体成分。
资料:碱石灰可吸收H2O和CO2。
(1)连接装置,先_________,再装入药品。
(2)实验时先通入CO,目的是_____________。
(3)控制A中温度反应,继续通CO至冷却后得到Fe和FeO的黑色固体,装置B中质量增重30.8g。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①固体中FeO质量为_______g。
②A中反应得到该黑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6.5g含有一种杂质的锌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0.18g氢气,则该锌粉中混有的杂质是_____(填“铜”或“铝”);将纯净的锌粉加入到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则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若滤渣中含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可能含有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空白:
(1)氢离子_____;
(2)2个氯原子_____;
(3)m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
(4)氧化铝中铝的化合价_____.
(5)用符号表示:两个水分子_____,
(6)两个氢原子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提取治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素不属于氧化物
B.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青蒿素中氢元素质虽分数的计算式是×100%
D.每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高铁制造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田老师乘高铁外出学习,在列车上购买了一盒快餐,其中有米饭、酱牛肉、炒白菜,牛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快餐盒使用的是可降解塑料,这样可以减轻的环境问题是“_____”。
(2)高铁水箱中装有生活用水,在净水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性。请写出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_____
(3)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用于高铁建设,其中合金属于_____(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4)合金较其组分金属具有一定的优良性能。用钒钢合金制造高铁的钢轨,主要利用其_____的性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兴趣小组借助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及相关试剂粗略测量空气中O2的体积百分数。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铁钉至光亮的目的是_____。
(2)已知试管剩余空间和导管的体积为20mL,导管截面积约为1cm2,充分反应后,形成稳定液柱时,读取读数为4.1cm,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现对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作如下
(提出假设)假设一:溶液的酸碱度;
假设二:NaC1溶液的浓度;
请你再提出一种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因素。
假设三:_____。
(实验探究)借助上述实验装置,通过控制铁钉用量等其他条件均相同时,调节溶液的pH获得了如表实验数据:
pH | 2.0 | 5.5 | 6.0 | 6.5 | 7.0 | 8.0 |
液柱高度(cm) | 0 | 0.6 | 4.1 | 4.1 | 4.1 | 4.1 |
形成稳定液柱时间(min) | 3.0 | 3.0 | 5.1 | 5.3 | 15.6 | 17.5 |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为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范围是_____;还可以采取何种方法进一步缩短实验时间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反思)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