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李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A中 ,B中

(2)小红认为李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李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如果利用B装置,应补做的实验是 ,如果观察到 ,则证明猜想①成立。

小明同学受酸碱中和反应探究实验的启发,认为可以借助酚酞试液来证明,小红同学认为不可行,你赞同 的观点,理由是

海宁同学设计的方案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猜想①成立,相关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拓展】

(1)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

【答案】(1)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气球膨胀变大(合理说法均可)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能使容器内压强降低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气球膨胀程度变小

(3)小红 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或氢氧化钡溶液等)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等)

猜想①成立,相关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 Na2CO3+Ba(OH)2=BaCO3 +2NaOH

【反思拓展】

(1)2NaOH+CO2=Na2CO3+H2O

(2)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可以通过检验生成物证明反应发生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的Mg(OH)2和等质量的热水,振荡,各滴入数滴无色酚酞,一只保持温度不变,另一只自然冷却

保持温度不变的红色不消失,自然冷却的红色消失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小,故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瓶内的压强变小,大气压强把气体压入气球中,故B中气球膨胀变大;

(2)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能使容器内压强降低,故不能确定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现象;可做对比实验来进行验证,如利用B装置,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根据气球膨胀程度来判断,若气球更小,则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是呈碱性的,故不能用酚酞试液来判断他们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4)要检验是否生成了碳酸钠,可加入稀盐酸,若产生了气泡则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5)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要密封保存;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 可以通过检验生成物证明反应发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各问题:

(l)指出电源的正、负极:A为 极,B为 为极。事先往水中加入少量NaOH,其目的是

(2)C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D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体积之比为 。由以上实验事实可得出结论,说明水是由 组成。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1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每空2分共6分)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下图是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小江同学想鉴别家里的自来水是否是硬水,需要向自来水样中加入 ,来判断。你可以通过 (填煮沸或过滤或吸附)的方法帮他把家里的自来水转化为软水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请举出一种节水的措施

(2)(符号表达式2分,共5分)科学家通过研究氢气燃烧和电解水实验认识了水的组成。其中氢气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2+O2H2O,该反应类型为 。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10ml气体,则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ml。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这两个实验共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此方法制取氧气最好,其优点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要在试管塞一团棉花,目的是 ,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收集氧气时不宜用D装置,其原因是

(5)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优点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1分)水是生命之源。下图是与水有关的3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烧瓶里的水发生了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实验时烧瓶内要加入几块沸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B中试管2内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1中的气体具有可燃性,点燃前需要_______________。

(3)对自然界中较浑浊的河水用C净化器进行___________(填操作方法)可得到较澄清的水,此操作可否将硬水变为软水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

(4)取一杯淡黄色的红糖水,把红糖水从C的简易净水器上部倒入,在下端管口接水后再尝一下,与原来的糖水比较其味道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而红糖水的淡黄色_____________(填“变深”、“不变”或“褪去”),说明净水器中的______________具有吸附色素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第(1)题每小格05分,其余每小格1分,共17分)

(1)写出仪器名称:

(2)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氧气时,使用______(选填装置序号〕所示的方法收集到的气体比较纯净。

(3)实验室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放一种紫黑色的药品是 ,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属于 基本反应类型。

(4)在实验中我们要遵守实验规则。如使用A装置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只写一条)

(5)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6)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待 时开始收集气体,待 时,已经收集满气体;

(7)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值得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则制取氨气的实验装置可以选择 ,收集氨气的实验装置可以选择

(8)实验小组后来改进了实验,用下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在理解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归纳本实验的目的:(不超过20个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物,丙是单质;甲、乙在常温下均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分解成丙;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则:甲的化学式为 ;乙的化学式为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 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 ,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 (填选项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___

(3)选择收集气体方法时,必须考虑的气体性质有 _________ (填序号)。

颜色 密度 溶解性 可燃性

(4)若用装置E排水收集氧气,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_________ (填“a”或“b”)导管通入瓶内。若用装置E收集一瓶干燥较纯净的氧气时,气体从____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瓶内。

(5)若选A装置作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还须补充的一种用品是_________ ,写出该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