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一:气体成分含有_____,猜想二:气体成分含有_____。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得气体中加入: _____ | _____ | 有二氧化碳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大家经讨论后一直认为方案_____(选填“一”或“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原因是_____
c.经过A、B两组同学将收到的气体尽管都用比较准确的方案实验,但A的误差较大,小刚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二;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保持瓶内气体在反应前不发生改变;CO2+H2O=H2CO3;
【解析】
提出猜想:竹子中的气体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2)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办法一般是澄清石灰水,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所以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有二氧化碳 |
反思与评价: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目的是将瓶中氧气耗尽;故填: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
b、待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过程更合理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保持瓶内气体在反应前不发生改变;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________种元素。
(2)D中x =_________。
(3)一个银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__个。
(4)已知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请写出A、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观察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写元素名称),其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
(2)上图中X的值为_____;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原子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3)12号元素与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构成此物质的阴离子的符号为_____。
(4)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所示。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其+2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试管是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玻璃仪器.在不同的实验中,试管的放置方法是不同的.最常见的放置方法有如图六种.那么,在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试管的放置方法分别是(填序号):
(1)给试管的固体加热:______.
(2)往试管里加入块状固体:_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______.
(4)往试管里倾倒液体:______.
(5)往试管里滴加液体:______.
(6)洗涤后的试管放置: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当空气受SO2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为_____。
(2)为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煤的气化过程会产生物质A和B,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微观过程如图所示。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_____。物质C是一种清洁燃料,请写出它的化学式_____,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右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三种物质混合后溶解度不干扰,且它们不发生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物质属于易溶性物质
B. 配置c物质的浓溶液时,必须在低温时进行
C. 将50℃时10%a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无晶体析出
D. 将50℃时的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可初步提纯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A、B、C、D、E、F分别代表六种纯净物,它们的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下图(“—”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条件)。其中A、C、D是生活中常见的气体,A、D是氧化物,C是单质。E、B、F是固体单质,E为黑色,可用于冶金工业;B为紫红色;F为银白色,它是最常见的金属。问:
(1)写出A、C的化学式:A_______;C_______;
(2)写出F→B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与E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粗盐样品中含有少量MgSO4和CaCl2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除去其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X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滤液I中溶质有哪些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最后加入适量稀盐酸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位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及药品如图所示),回答:
(1)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在C处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本实验设计中,在B处所采取措施的目的是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