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如图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很快发现试管①、试管②中分别出现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的粉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从而得到的结论是2CuO+C$\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Ca(OH)2+CO2=Ca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对该实验进行总结时,大家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终产物产生的兴趣:碳还原氧化铜得到氧会不会生成CO?而CuO失去氧会不会生成Cu2O(氧化亚铜)?并为此进行了以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
①红色固体不仅只有Cu,还有Cu2O
②Cu2O+H2SO4(稀)=Cu+CuSO4+H2O (CuSO4溶于水溶液呈蓝色)
③微量的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猜想】
(a)红色固体只有Cu,气体只有CO2
(b)红色固体是Cu2O,气体是CO.
(c)红色固体是Cu和Cu2O的混合物,气体是CO2和CO的混合物
【探究步骤】
Ⅰ.兴趣小组首先对C和CuO反应的气体产物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他们进行实验的部分流程(装置气密性良好,浓硫酸起干燥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的现象,说明气体产物是CO2和CO的混合物.
Ⅱ.首先对C和CuO反应的固体产物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他们进行实验后的实验报告,请你仔细阅读后完成相关的报告内容
实 验 操 作实 验 现 象实 验 结 论
取7.2g红色固体,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搅拌,静置.若无现象.
证明红色固体是铜.
若有无色变成蓝色,
且有不溶物现象.
证明红色固体肯定含有氧化亚铜,可能含有铜.
取上述反应液过滤、洗涤、干燥和称量,得固体6.8g.确认红色固体是铜和氧化亚铜.(写出详尽的计算过程)

分析 氧化铜能和木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猜想】
红色固体只有Cu,气体只有CO2;红色固体是Cu2O,气体是CO;红色固体是Cu和Cu2O的混合物,气体是CO2和CO的混合物.
【探究步骤】
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产物中有一氧化碳;
Ⅱ.向红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时,若无明显现象,说明红色固体中只有铜;若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且有不溶物时,说明红色固体中肯定含有氧化亚铜,是否含有铜无法确定;
根据得到的固体质量,通过计算可以确定红色固体的组成.

解答 解:加热时,氧化铜和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uO+C$\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Ca(OH)2+CO2=CaCO3↓+H2O.
故填: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的粉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CuO+C$\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Ca(OH)2+CO2=CaCO3↓+H2O.
【猜想】
红色固体可能是氧化亚铜,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
故填:Cu2O;CO.
【探究步骤】
Ⅰ.如果气体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故填: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Ⅱ.向红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时,若无明显现象,说明红色固体中只有铜.
如果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且有不溶物时,说明红色固体中肯定含有氧化亚铜,可能含有铜.
解:假设固体生成物只有氧化亚铜,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
  Cu2O+H2SO4(稀)=Cu+CuSO4+H2
  144             64
  7.2g            X
$\frac{144}{7.2g}$=$\frac{64}{X}$,
X=3.2g,
与得到的固体质量不符;
假设固体生成物只有铜,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得到的固体应该是7.2g,与得到的固体质量不符;
综上所述,两种假设都不正确,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和铜.
故填:

实 验 操 作实 验 现 象实 验 结 论
取7.2g红色固体,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搅拌,静置.若无现象.
证明红色固体是铜.
若有无色变成蓝色,
且有不溶物现象.
证明红色固体肯定含有氧化亚铜,可能含有铜.
取上述反应液过滤、洗涤、干燥和称量,得固体6.8g.确认红色固体是铜和氧化亚铜.(写出详尽的计算过程)

点评 本题采用了假设法,如果假设与结果相符,说明假设正确,如果假设与结果不符,说明假设不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已知含有硝酸钾,可能还含有硝酸钙、碳酸钾、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小阳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
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K2CO3(用化学式表示);由实验2可确定原营养液中还含有的物质是NaCl (用化学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
(2)实验室选用D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生成物;
(3)如用F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4)如果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为了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氯化钾,实验操作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5)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常选择的收集装置是F(填序号);
(6)某同学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打开如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该同学认为整套装置不漏气,他的判断是否正确?不正确.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丙装置(填序号),左边试剂瓶中盛放的试剂可以为饱和的NaHCO3溶液而除去杂质;

(7)已知甲烷和乙炔(C2H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则等质量的这两种气体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氧气质量少的是CH4(填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图1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

(1)请写出仪器甲的名称水槽,仪器乙的名称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3)实验室能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若要制得干燥的氧气,则所选用的装置连接顺序是:B→F→D(填装置字母代号).
(4)实验室能用B装置制取氢气若用下图装置进行“排水法”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b端通入(填“a”或“b”).
(5)若将F中的浓硫酸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来除去CO2,则气体从长导管进入(填长或短),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CO2═Na2CO3+H2O.
(6)若要求实验室制取的氢气中不能混有酸性气体,则选择的最佳药品是锌和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期末复习阶段,小荷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
①煮沸可以降低井水的硬度;
②某粒子的构示意图为;该粒子一定是氖原子;
③某物质加热分解可得到水和二氧化碳,则可推测该物质中一定有碳、氢,可能有氧;
④自制简易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⑤进入小煤窑时,要携带火把照明;
⑥利用铜、铁、AgN03溶液能探究出铜、铁、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①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下列物品的主要材质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  )
A.马踏飞燕(青铜器)B.龙泉剑(铁器)C.金缕衣D.米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鉴别下列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水来鉴别二氧化锰和氧化铜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用燃烧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D.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地沟油中含有一种强烈致癌物黄曲霉素B2(C17H14O6),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下列有关黄曲霉素B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碳、氢、氧四种元素B..相对分子质量为247.5 g
C.属于有机化合物D..每个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煮沸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地球表面约有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BD(填序号).
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        B.用洗菜水浇花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水冲厕所
(3)若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被弄破、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4)暴雨过后,河水的能见度很低,某同学取回河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过滤,若采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该图操作中存在一处明显错误是没用玻璃棒引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