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味极其敏感,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
B. 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6:1
C.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1.6%
D. 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盐酸也具有吸水性
B. 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C. 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 稀有气体元素(氦除外)最外层有8个电子,所以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1)猜想①:蜡烛中可燃物成分不一样;
猜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2)同学们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远小于瓶容积的.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2)猜想①:蜡烛燃烧产生CO2气体;
猜想②:_____________;
猜想③: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将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瓶中的氧气含量.数据如图.
(得出结论)此实验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了________%.
(深入探究)
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可能是影响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
(拓展研究)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如上图,在110秒时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8.85%左右,请你试着解释图象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你对氧气含量最终维持在8.85%左右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某班同学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若将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_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 。
(二)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乙(选用3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②点燃酒精灯;③撤去酒精灯;④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
(5)图乙实验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左移到约___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
(6)对照图甲实验,你认为图乙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用如图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没有看到气泡,松手以后玻璃管内有一段水柱,小明说装置漏气,小华说装置不漏气。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利用装置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收集。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这种装置收集氧气时应注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__________,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反应结束后,倒入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__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欲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1)配制100g 19.6 %的稀硫酸,需取_____g 98.0 %的浓硫酸加水稀释。
(2)将(1)中配制好的稀硫酸慢慢加入盛有15.0 g铜锌合金样品的烧杯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计算:该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探究一:气体实验室制法
查阅资料:① 实验室用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NO2气体。
② NO2 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气体,NO是一种无色气体,NO和NO2都是大气污染物。 根据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制取NO2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用C装置收集NO2气体时,NO2应从导管_____(填“a”或“b”)进入。
(2)NO2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
(3)用D装置演示分子运动实验,为了缩短演示时间,应将盛有NO2的集气瓶 最好放在_____(填“上”或“下”)面,另一瓶是空气。
实验探究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化学小组均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
实验室提供的试剂:2.5%、5%、10%三种 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粉末。 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H2O2 溶液 | 其他物质质量 | 收集 10ml氧气的时间/s |
① | 5ml10% | 0.5g MnO2 | 10 |
② | 5ml10% | 0.5g 红砖粉末 | 60 |
③ | 5ml10% | 0.5g CuO | 20 |
④ | 5ml5% | 0.5g MnO2 | 15 |
(1)小明通过分析实验①②③的数据。
得出结论: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
小洪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并补充对比实验,其实验操作为:____。 结果:长时间(大于 100s)后,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结论:红砖粉末_____(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_____催化效率最高。 写出实验③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小王同学通过分析实验_____(填实验序号)。 得出结论为:当__________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三: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情况。
化学小组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span>CO2一段时间后所得的溶液(下面称样品)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① 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 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③ 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④ 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 呈中性
(提出猜想)A.溶质是NaOH、Na2CO3; B.溶质是Na2CO3;C.溶质是Na2CO3、NaHCO3; D.溶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滴加几滴_______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 溶液变红色 | 该溶液显碱性 |
②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滴加过量的 Ba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猜想_____不成立 |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A和B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_____成立
(讨论交流)
(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 理由是:_____。
(2)若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 现象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中 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 物质 A 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图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间的反应在其溶液中进行)。
(1)物质E是_____(填化学式),它的一种用途_____。
(2)B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
(3)C与B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写出A与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