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是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x=8
B.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反应中甲烷和二氧化氮的质量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小组设计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图A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图B是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图C是配制100mL20%NaCl
D.图D是检验未知液是否是碱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医用防护口罩是一种自吸过滤式口罩,能阻断空气中的颗粒物及飞沫等,从而防止疾病感染。医用防护口罩包括内、中和外层:内层为纱布或无纺布,中层为超细聚丙烯熔喷材料,外层为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
评价医用防护口罩性能优劣的是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过滤效率是在一定条件下,口罩对颗粒物等滤除的百分比;通气阻力是在一定气流下,口罩对气体的阻力。过滤效率保证口罩的阻断效果,通气阻力影响佩戴舒适性。下图是在相同条件下两种不同材料口罩过滤效率及通气阻力的试验数据。
医用防护口罩性能优良,是医务工作者防治疾病感染的理想口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用防护口罩分为__________层。
(2)下列可用于评价医用防护口罩性能优劣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下同)。
A 过滤效率
B 通气阻力
C 外形美观
(3)由图1可知:纱布层的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与其层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4)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断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过滤层孔径的颗粒及飞沫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医用防护口罩的中层和外层均使用了聚丙烯熔喷材料
B 纱布层的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与熔喷层基本一致
C 面密度型号不同的熔喷层其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均不同
D 用纱布口罩代替医用防护口罩也能最大程度保护医务工作者的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由于“新冠”疫情,学校复课后,“二氧化氯”消毒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室、食堂、寝室等的卫生消毒,某校决定今天放学后对全校教室、食堂、寝室等全面消毒。小陈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求:
二氧化氯1000mL |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80% |
密度 | 1.2g/cm3 |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
(1)这10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的质量是 ,其中含溶质二氧化氯 g。
(2)我校欲配制60kg质量分数为1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来消毒,需要多少千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多少千克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Ⅰ.(实验回顾)如图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置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Ⅱ.(实验改进)
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烧杯中水的体积 |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 |
体积/mL | 80.0 | 54.5 | 126.0 |
(交流表达)
(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Fe(O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髙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条)
III.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
(查阅资料)①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
②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溶液不反应.
③NaOH溶液可吸收硫化氢和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①取0.5g碳酸钠、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入(如图①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应为: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②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③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_________,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h2,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___________;
④(反思与评价)实验过程①中要塞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若实验过程②中,冷却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测定结果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小组用图1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盐酸浓度 | 观察到的现象 | |
甲组 | 浓盐酸(36.5%) |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 |
乙组 | 稀盐酸(13.5%) |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中石蕊溶液变为紫色 |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乙组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讨论与交流)同学们认为甲组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过多的HCl溶于石蕊溶液。
(提出猜想)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用图2装置研究不同浓度盐酸的挥发性。用离子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可以近似表示挥发出的HCl的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盐酸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相同时间内测得)
盐酸浓度(%) | 13.5 | 20 | 26.2 | 29.2 | 32.2 | 36.5 |
氯离子浓度(mg/L) | 1.1 | 1.4 | 3.7 | 19.0 | 59.8 | 209.2 |
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甲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改进)甲组同学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连接装置D。三个装置之间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__ →_____→b。选择饱和NaHCO3溶液除杂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_____。
(2)补全化学方程式:2NaClO3+_____+_____=2ClO2+2NaHSO4。
(3)精制食盐水时,用NaOH溶液将杂质MgCl2转化为沉淀除去,该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该工艺流程中体现环保意识的环节是_____(填写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实验过程中发现试管口有水珠出现,此现象是___________变化引起的(填写“物理”或“化学”)。
②如图2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填序号)。
若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 在加热前将导管放入集气瓶
c 收集时集气瓶没有装满水 d 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排尽
③某同学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欲使反应平稳进行,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A-D”)。
④为了研究装置D的工作原理,在装置D左侧连接压强传感器(图一),测定制取二氧化碳过程中的压强变化,如图二所示。请描述ab时间段装置内出现的现象_________,cd时间段对应的操作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三种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B. 欲除去A溶液中少量的B物质,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C. t1℃时,将8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童为70g
D. 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B>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