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绳子受的拉力F1和F2大小相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B.绳子受的拉力F1和F2大小不相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相等,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相等
D.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相等,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不相等
C

试题分析:图中滑轮的组装方式不同,即滑轮组的绳子股数不同,所以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为物体高度与绳子股数的积,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相等。
不计绳重及摩擦,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为对动滑轮与物体做功之和,相同的滑轮、相同的物体、相同的高度,所以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相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09年12月15日10时31分,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载着我国首颗青少年科普卫星--“希望一号”拔地而起,直刺苍穹.关于“希望一号”卫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B.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主要想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C.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主要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卫星从地面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应用设计题

如图所示,小刚在5s内将一重为540N的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m,拉力为300N.(不计摩擦及绳重)

求:⑴小刚拉绳的功率;⑵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8分)装卸工人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质量为60kg的货物匀速提起,人对绳的拉力F为240N,货物在1min内匀速上升了6m。(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g取10N/kg)。求:

⑴拉力F的功率;
⑵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⑶动滑轮的重力
⑷若用该滑轮组将重1200N的货物提升2m,求拉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关系的实验中,将重5N的物体沿斜面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移动1m(如图所示),改变斜面倾斜程度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1)实验时,应控制斜面的____不变。
(2)实验过程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与拉力F的大小关系为f       F(选填“>”、“=”或“<”)。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____,越费力。请举出一个应用斜面省力的实例: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用四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若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将同样的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B.乙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C.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
D.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相同,机械效率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G,按图甲所示组装好器材,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1) 实验中拉动钩码上升时应____________拉动测力计;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
(2) 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_J,总功为_________J. (3) 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                    ;结合图甲弹簧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4) 同组的小华多用了一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了图乙所示的滑轮组来提升相同的钩码时,发现更省力,那么用小华的方法测出的机械效率比小强的将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计绳重和摩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关于实际使用机械时的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机械效率总小于1
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将一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这样一定是
A.节省了力B.节省了功C.提高了功率D.提高了机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