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FeBr2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Cl2:2Fe2+ + 2Br + 2Cl2 = 2Fe3++Br2+4Cl

B. 用氢氟酸在玻璃上刻字”:SiO2 + 4H+ + 4F = SiF4↑+ 2H2O

C. 将铜丝投入稀硝酸中:Cu + 4H+ + 2NO3= Cu2+ + 2NO2↑+ 2H2O

D. NaOHNH4Cl溶液混合加热:NH4+ + OH NH3·H2O

【答案】A

【解析】A.FeBr2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生成氯化铁、溴;B.HF属于弱酸;C.稀硝酸被还原对应还原产物为NO;D.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液混合加热生成氨气;据此分析判断。

A.FeBr2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生成氯化铁、溴,离子方程式为2Fe2+ + 2Br + 2Cl2 = 2Fe3++Br2+4Cl,故A正确;B.用氢氟酸来刻蚀玻璃的离子反应为SiO2+4HF═SiF4↑+2H2O,故B错误;C.将铜丝投入稀硝酸中,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故C错误;D.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液混合加热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NH4++OH- NH3↑+H2O,故D错误;故选A。

点晴: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注意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能否发生,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等。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又名“大苏打”,溶液具有弱碱性和较强的还原性,是棉织物漂白后的脱氯剂,定量分析中的还原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由亚硫酸钠和硫粉通过化合反应制得,装置如图a所示。

已知: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b所示,

(1)Na2S2O3·5H2O的制备:

步骤1:如图连接好装置后,检查A、C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加入药品,打开K1、关闭K2,加热。装置B、D中的药品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填编号)

A.NaOH溶液 B.浓H2SO4 C.酸性KMnO4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3:C中混合液被气流搅动,反应一段时间后,硫粉的量逐渐减少。当C中溶液的pH在7—10时,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C中溶液要控制pH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步骤4:过滤C中的混合液,将滤液经过加热浓缩,趁热过滤,再将滤液__________、过滤、________、烘干,得到产品。

(2)Na2S2O3性质的检验:

向足量的新制氯水中滴加少量Na2S2O3溶液,氯水颜色变浅,检验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Na2S2O3溶液测定废水中Ba2+浓度,步骤如下:取废水25.00 mL,控制适当的酸度加入足量K2Cr2O7溶液,得BaCrO4沉淀;过滤、洗涤后,用适量稀盐酸溶解.此时CrO42-全部转化为Cr2O72-;再加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0.010 mol·L-1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完全时,消耗Na2S2O3溶液18.00 mL。部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I-+14H+=3I2+2Cr3++3I2+7H2O I2+2S2O32-=S4O62-+2I-,则该废水中Ba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xyzdefgh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yzd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化合物AA中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其电子式为_____

下列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如下,其中不是和f同一主族的是____________

a.5 b. 21 c. 49 d. 81

④能表示出gh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能表示出yh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FClBrI位于周期表的VIIA族。通过下列实验比较出卤族氧化性的强弱。实验如下:

①通过卤素间置换反应比较氧化性强弱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写1234

②滴加CCl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实验能否说明氯的氧化性强于溴?判断并说明你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验证SO2的性质,通过分析实验,下列结论表达正确的是

A. a棉球褪色,验证SO2具有氧化性

B. b棉球褪色,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C. c棉球蓝色褪去,验证SO2漂白性

D. 可以使用浓硫酸吸收尾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50 mL 14.0 molL1浓硝酸中加入足量铜,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4.48 L NONO2混合气体(不考虑NO2N2O4的相互转化),则参加反应铜的质量为

A. 6.4gB. 12.8gC. 16.0gD. 19.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

C. 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弱

D.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沸点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0.01mol Al投入到100mL 3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入1mol/L H2SO4 120mL,其结果

A. 溶液的pH<7 B. 得到澄清透明溶液

C. 得到浑浊液 D.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逐渐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粉煤灰主要含有 SiO2、Fe2O3、Al2O3 是燃煤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具有 很大的价值

Ⅰ.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对粉煤灰中铝和铁元素的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

(1)以硫酸溶液分解粉煤灰,使其中的铝铁元素溶出过滤实现初步分离

①写出硫酸溶液与 Fe2O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初步分离得到的滤渣主要成分是_____

(2)(1)分离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还原剂使 Fe3+转化为 Fe2+,结合下表分析其原因____

物质

Fe(OH)2

Fe(OH)3

Al(OH)3

沉淀区间(pH)

7.06~8.95

1.94~3.20

3.69~4.8

(3)使用碱性较弱的氨水为pH调节剂进行分离实验。

①氨水使滤液中铝离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②反应终点的pH对铝和铁分离效果的影响如下图根据实验结果为达到好的分离效果反应过程中控制pH 范围是______________选择该范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Ⅱ.NH4HSO4H2SO4按物质的量比1∶1混合配制成浸取液,220℃可将高铝粉煤灰中Al2O3转化为硫酸铝铵 [NH4Al(SO4)2],然后分离、煅烧获得纯Al2O3已知硫酸铝铵:①溶解度:0℃,S=5.2g;100℃时,S=421.9g。②280℃时分解

(1)依据资料可知将硫酸铝铵与其他溶质分离的方法是_____

(2)煅烧 NH4Al(SO4)2 同时得到混合气体(NH3、N2、SO2、SO3、H2O)。若 16 mol 混合气体按如下装置被完全吸收制得浸取液,请将下图中试剂(化学式)及其物质的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H4Al(SO42 2Al2O3+5SO3↑+3SO2↑+2NH3↑+N2↑+5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在碱金属元素中,锂的金属性最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锂在氧气中燃烧所得产物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周期表中,锂的性质与镁相似,预测锂在氮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酸锂、硫酸锂的溶解性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易溶”“微溶难溶”)

(3)锂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为锂辉石(LiAlSi2O6)、锂云母[Li2F2Al2(SiO3)3]等。锂辉石(LiAlSi2O6)中化合价最高的元素和锂云母[Li2F2Al2(SiO3)3]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常温常压下,它呈_____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氢硼锂(LiBH4)、四氢铝锂(LiAlH4)都是重要还原剂,在有机合成中用途广泛。比较半径:r(Li+)_____r(H)(“>”“<”“=”)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