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第ⅦA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下图中A、B、C是三个可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装置D的玻璃管中①②③④处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NaOH浓溶液和品红溶液的棉球。

(1)写出装置B中指定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如下原理: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依据该原理需要选择A、B、C装置中的________装置制取氯气。

(3)反应装置的导气管连接装置D的________(填“X”或“Y”)导管,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处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根据①②两处棉球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Cl、Br、I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上述实验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该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 分液漏斗 圆底烧瓶 A X Cl2+2Br===2Cl+Br2 棉球变蓝 Cl2+2OH===Cl+ClO+H2O 检验氯气是否被吸收完全 不能 实验无法证明Br和I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也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与NaBr溶液、碘化钾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Br2I2,氯气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以此解答该题。

1)根据仪器构造可知a为分液漏斗,b为圆底烧瓶;

2)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装置,选择A装置;

3)检验氯气的性质时,不能先通过NaOH溶液,否则会消耗氯气,且起不到尾气吸收的作用,应从X端进气。

①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生成Br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②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碘遇淀粉显蓝色,所以实验现象是棉球变蓝;

③氯气有毒需要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4)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把品红放在最后可观察氯气是否被吸收完全;

5)由于不能保证氯气和溴化钠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溴单质中含有过量的氯气,则不能证明BrI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 ①25℃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数;Ka(CH3COOH)═1.8×10﹣5 , Ka(HSCN)═0.13;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SD(CaF2)═1.5×10﹣10
②25℃时,2×10﹣3molL﹣1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忽略体积变化),得到c (HF)、C(F)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25℃时,将20mL 0.10molL﹣1CH3COOH溶液和20mL 0.1 molL﹣1 HSCN溶液分别 与20mL 0.10molL﹣1NaHCO3 溶液混合,实验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为图2所示: 反应初始阶段,两种溶液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C(CH3COOc(SCN)(填“>”、“<”或“=”)
(2)25℃时,HF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
(3)4×10﹣3molL﹣1HF溶液与4×10﹣4molL﹣1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调节混合液pH为4.0(忽略调节混合液体积的变化),通过列式计算说明是否有沉淀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d、e、f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为离子化合物,其结构中还含非极性共价键,m为元素Y的单质,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X<Y<Z

B. 阴离子的还原性:Y>W

C. a—定由W、X两种元素组成

D. 图中转化过程d物质在作为反应物时均即为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

SO2中混有SO3

B

NaAlO2溶液中持续通入气体Y

先出现白色沉淀,最终沉淀又溶解

Y可能是CO2气体

C

AgCl悬浊液中滴入少量Na2S溶液

沉淀变黑色

Ksp(Ag2S)>Ksp(AgCl)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

I3I2+I-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1)醋酸是常见的弱酸. ①醋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②下列方法中,可以使醋酸稀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增大的是(填字母序号).
A.滴加少量浓盐酸 B.微热溶液
C.加水稀释 D.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
(2)用0.1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0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而变化的两条滴定曲线.
①滴定醋酸的曲线是(填“I”或“Ⅱ”).
②滴定开始前,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最大的是
③V1和V2的关系:V1V2(填“>”、“=”或“<”).
④M点对应的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为了研究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某同学查阅资料并设计如下实验. 资料:AgSCN是白色沉淀,相同温度下,溶解度:AgSCN>AgI.

操作步骤

现象

步骤1:向2mL 0.005molL﹣1 AgNO3溶液中加入2mL 0.005molL﹣1 KSCN溶液,静置

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2:取1mL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2molL﹣1 Fe(NO33溶液

溶液变红色

步骤3:向步骤2的溶液中,继续加入5滴3molL﹣1 AgNO3溶液

现象a﹍﹍﹍,溶液红色变浅

步骤4:向步骤1余下的浊液中加入5滴3molL﹣1 KI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①写出步骤2中溶液变红色的离子方程式
②步骤3中现象a是
③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4的实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CO(g)H2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两者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

C. 1 molCO(g)1mol H2O(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1 molCO2(g)1 molH2(g)具有的总能量

D. 1 molCO2(g)1 molH2(g)反应生成1 molCO(g)1mol H2O(g)要放出41 kJ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保存下列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浓硫酸保存在敞口试剂瓶中

C.FeSO4溶液保存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

D.硝酸装在棕色试剂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它的化学式是C6H8O6(相对分子质量176),人体缺乏这样的维生素能得坏血症,所以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富含维生素C,例如纯天然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500mg/L左右.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某牌子的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测定实验分析报告.(请填写有关空白) ⑴测定目的:测定××牌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⑵测定原理:C6H8O6+I2→C6H6O6+2H++2I
(1)实验用品及试剂 ①仪器和用品(略)
②试剂:指示剂(填名称),浓度为7.50×10﹣3molL﹣1的I2标准溶液、蒸馏水等.
(2)实验过程 ①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润洗后装好标准碘溶液待用.
②用(填仪器名称)向锥形瓶中移入20.0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指示剂.
③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填部位),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
液颜色变化,直到滴定终点.滴定至终点时的现象是
(3)数据记录与处理 若经数据处理,滴定中消耗标准碘溶液的体积是15.00mL,则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mol/L.从分析数据看,此软包装橙汁是否是纯天然橙汁?(填“是”或“不是”或“可能是”)
(4)问题讨论:下列操作会导致所测维生素C的含量偏高的是(填字母编号).
A.若滴定结束后读数采用仰视
B.若锥形瓶用待测橙汁润洗过
C.若取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装液润洗
D.若锥形瓶中含有少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限度后,欲提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

A. 使用催化剂 B. 增大压强

C. 增大一氧化碳的浓度 D. 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