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 mol·L-1;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容器体积扩大一倍,当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3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化学计量数:m+n<p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C.物质B的转化率减小了 D.物质C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学常见物质A、B、C、D存在下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物质中符合转化关系的A的个数为( )
A BC
①金属钠 ②硫单质 ③NH3 ④Na2CO3 ⑤AlCl3溶液 ⑥单质铁
A.3 B.4 C.5 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重铬酸钠晶体俗称红矾钠,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强氧化剂。工业上用含有Al2O3、Fe2O3等杂质的铬铁矿【主要成份为Fe(CrO2)2】为主要原料生产重铭酸钠晶体(Na2Cr2O7·2H2O)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铬铁矿在空气中与纯碱煅烧生成Na2CrO4和一种红棕色固体,放出CO2气体,同时发生反应:A12O3+Na2CO32NaAlO2+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煅烧前通常将铬铁矿粉碎,原因是 。
(2)化学上可将某些盐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如Na2SiO3可写成Na2O·SiO2,则Fe(CrO2)2可写成 。
(3)滤渣2的成分为 (填写化学式)
(4)请写出用稀硫酸酸化处理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5)称取重铬酸钠晶体试样2.500g配成250ml溶液,取出25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mL 2mol/ LH2SO4和足量碘化钾(铬的还原产物为Cr3+),放置于暗处5min。然后加入100mL水,加入3mL淀粉指示剂,用0.1200mol/L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2S2O32-=2I-+S4O62-)
①判断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 ;
②若实验中共用去Na2S2O3标准溶液40.00ml,则所得产品Na2Cr2O7·2H2O的纯度为 (设整个过程中其它杂质不参加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浓盐酸配制l∶l(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mol/L)100mL,应选用的定量仪器
A. 量筒 B. 滴定管 C. 50mL容量瓶 D. 100mL容量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O很容易与许多分子迅速发生反应,科学家发现在生命体中会不断地产生NO,用于在细胞和细胞间传递信息;NO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
(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最适宜的收集方法是( )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 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室用小铜粒做实验,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进行,这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铁 B.铝 C.玻璃
用丝状材料包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将(2)题图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看到________色气体。原因是(填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NO,某同学另设计了一套如图所示制取NO的装置。
在带有铜丝的塞子插入硝酸的同时拔去左边的塞子,反应发生,再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反应会自动停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4)题反应结束后右管上端可以看到有一段无色气体,为了验证该气体为NO,能否将带铜丝的塞子拔去?__________(能、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6)、若带铜丝的塞子不拔去,将左管的塞子塞上后,只需一个简单的操作即可验证无色气体为NO,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过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慢慢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机化合物环丙叉环丙烷,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一直受到理论化学家的注意,右下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环丙叉环丙烷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环丙叉环丙烷的二氯取代物有4种
B.环丙叉环丙烷不是环丙烷的同系物
C. 环丙叉环丙烷所有的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
D. 环丙叉环丙烷与环己二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