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力是物体获得速度的原因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g,m2=150g,则:(g取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________ m/s;
(2)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________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_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若某同学作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光滑水平直路上停着一辆较长的木板车,车的左端站立一个大人,车的右端站立一个小孩。如果大人向右走,小孩(质量比大人小)向左走。他们的速度大小相同,则在他们走动过程中( )
A. 车可能向右运动
B. 车一定向左运动
C. 车可能保持静止
D. 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其加速度就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其加速度就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其加速度就越大
D. 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则物体速度的也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形轨道ABC在竖直平面内,与水平轨道CD相切于C 点,D端有一被锁定的轻质压缩弹簧,弹簧左端连接在固定的挡板上,弹簧右端Q到C点的距离为2R。质量为m的滑块(视为质点)从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滑下,刚好能运动到Q点,并能触发弹簧解除锁定,然后滑块被弹回,且刚好能通过圆轨道的最高点A。已知∠POC=60°,求:
(1)滑块第一次滑至圆形轨道最低点C时所受轨道支持力;
(2)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弹簧被锁定时具有的弹性势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
B.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n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这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
C.由波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大
D.原子核发生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E.有核能释放的核反应一定有质量亏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砂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
③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④实验中通过在砂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⑤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⑥实验中绳子拉力方向跟平板平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①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公式U=Ed,其中d表示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距离
B. 公式W=qU,只适用于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的计算
C. 公式E=F/q,描述了电场“力的性质”
D. 公式U=W/q,反映了电场力做功的本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哈三中每周一全校师生都有进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国歌响起开始升旗,当国歌结束国旗恰好升到旗杆顶端。已知国歌从响起到结束的时间是,红旗上升的高度是。若国旗先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时间持续,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匀减速运动,减速时间也为,红旗到达旗杆顶端时的速度恰好为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旗匀加速运动时加速度大小为
B.国旗匀速运动时速度大小为
C.国旗匀加速过程与匀减速过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D.国旗匀加速过程与匀减速过程的加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