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43  2351  2357  2361  2367  2369  2373  2379  2381  2387  2393  2397  2399  2403  2409  2411  2417  2421  2423  2427  2429  2433  2435  2437  2438  2439  2441  2442  2443  2445  2447  2451  2453  2457  2459  2463  2469  2471  2477  2481  2483  2487  2493  2499  2501  2507  2511  2513  2519  2523  2529  2537  447348 

5.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的办法如下:取用8 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 kg 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

思路解析:(1)8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 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 g-(8 g-5.5 g)=3 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CaO   +   CO2

100       56

x×80%      280 kg

625 kg

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 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 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 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3)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 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 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答案:(1)1.2 g  (2)85%  (3)3  (4)625 kg

试题详情

4.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 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 g·L-1)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解答:(1)4.8 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 356.6 L。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 MnO2+O2

316          32

x           4.8 kg

47.4 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在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试题详情

3.(经典回放)只含铜和氧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9.0 g,测得铜的质量为8.0 g。已知铜的氧化物有CuO和Cu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样品的组成只有两种情况

B.固体样品一定是CuO与Cu2O的混合物

C.固体样品可能是Cu2O

D.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则其中一种质量分数为4/9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和元素的质量比判断物质组成的能力。由铜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固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只为CuO②只为Cu2O③CuO与Cu2O的混合物④CuO与Cu的混合物⑤Cu2O与Cu的混合物⑥CuO、Cu2O、Cu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又因为固体样品中铜为8 g,氧为(9 g-8 g)=1g,而CuO中m(Cu)∶m(O)=4∶1,Cu2O中m(Cu)∶m(O)=8∶1。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上述组合中③、⑤不成立,④的组合中CuO质量为5 g,Cu的质量为4 g。综合可知选项C、D正确。本题的D选项属难点,若不能将固体样品组合,进行定量分析,则易得出错误结论。

答案:CD

试题详情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等于分解后生成的物质B和C的质量总和。即物质A的质量等于56克+44克=100克。

答案:D

试题详情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A和B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C的总质量。32 g+12 g=44 g。

答案:A

试题详情

5.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答案:27

快乐时光

老师:“这作业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学生:“不,爸爸帮我做的。”

老师:“回去对你爸爸说,星期天他也要补课。”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试题详情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元素。(填写元素名称)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即“三不变”原则:反应前后原子(或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产物中存在C、H两种元素,反应前石蜡中也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答案:氢氧

试题详情

3.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思路解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 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 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 g÷7×4=80 g。

答案:80

试题详情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锰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氧气和氯化钾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前氯酸钾的总质量。即:氯酸钾的总质量=(B+C) g,二氧化锰的质量=A g-(B+C) g=A-B-C克。

答案:B

试题详情

4.4 g  x

(1)11/4.4 g=9/x,x= 3.6 g。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Y的质量为:4.4 g+3.6 g-1.6 g=6.4 g。

Y和M的质量之比是:6.4 g∶3.6 g=16∶9。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