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 |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 |
字音分析 |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
字形分析 |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
1. 通假的具体情况:
|
解 说 |
举 例 |
注 意 点 |
通 假 字 |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同“背”) |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
古 今 字 |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师说》) |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
异 体 字 |
音同义同,形不同。 |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过秦论》) |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
|
意义 |
例句 |
本义 |
拉开弓 |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
引 申 义 |
拉 |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
拉长 |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
|
抽、拔出 |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
|
伸着 |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
|
拿 |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
|
带领 |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
|
承担 |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
|
举荐、提拔 |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
|
延请 |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援引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
|
引导 |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
|
掉转 |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情 况 |
示 例 |
|
词义 扩大 |
范围 扩大 |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
义项 增多 |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
|
词义 缩小 |
范围 缩小 |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
义项 减少 |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
|
词 义 转 移 |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
|
感情色彩 变化 |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 |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
古义 |
例句 |
今义 |
志 |
记载 |
志怪者也。 |
志向、志气 |
之 |
到……去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常作代词、助词 |
果然 |
吃饱的样子 |
腹犹果然。 |
不出所料 |
虽然 |
即使如此 |
虽然,犹有未树也。 |
连词 |
恶 |
何,疑问代词 |
彼且恶乎待哉。 |
恶劣、凶恶 |
无名 |
忘记功名 |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不为人知 |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之二虫又何知。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客有吹洞箫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非死则徙尔。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B.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则与一生彘肩。 无乃尔是过与?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燕王欲结于君。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君幸于赵王。 不求闻达于诸侯。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变法者因时而化。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因利乘便。 于今无会因。
C.蒙故业,因遗策。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D.不如因而厚遇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