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324  8332  8338  8342  8348  8350  8354  8360  8362  8368  8374  8378  8380  8384  8390  8392  8398  8402  8404  8408  8410  8414  8416  8418  8419  8420  8422  8423  8424  8426  8428  8432  8434  8438  8440  8444  8450  8452  8458  8462  8464  8468  8474  8480  8482  8488  8492  8494  8500  8504  8510  8518  447348 

9.如图所示为条件一定时,反应2NO(g)+O2(g)2NO2(g)+Q(正反应为放热)中NO的转化率与温度变化关系曲线图,图中有abcd四个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v的点是

( )

A.a                      B.b

C.c                      D.d

解析:ab在曲线上为平衡点,cd点未达平衡.d点在曲线右上方,从d点向横坐标引辅助线,可知该温度平衡时NO的转化率比d点的小,说明该点未达平衡,且v<v,平衡逆向移动.

答案:D

试题详情

8.反应2SO2+O2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s),则这段时间为

( )

A.0.1 s                   B.2.5 s

C.5 s                     D.10 s

解析:根据方程式可知SO3浓度增加0.4 mol/L,且v(SO3)=2v(O2),因此这段时间t===5 s.

答案:C

试题详情

7.(2009·长春实验中学检测)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 )

A.v(NH3)=0.1 mol/(L·min)

B.v(N2)=0.2 mol/(L·min)

C.v(N2)=0.1 mol/(L·min)

D.v(H2)=0.3 mol/(L·min)

解析:N2(g)+3H2(g)2NH3,当均换算成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成率时,A项中v(N2)=v(NH3)=0.05 mol/(L·min),D项中v(N2)=v(H2)=0.1 mol/(L·min),再与B、C两项比较得出B为正确选项.

答案:B

试题详情

6.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C(s)+H2O(g)CO(g)+H2(g),下列叙述中能认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v(CO)=v(H2O)

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

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2 mol H-O键断裂

解析:因反应是气体体积发生改变的反应,故A正确;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若方向相反,而大小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能证明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故B、D正确,C错误.

答案:C

试题详情

5.(2009·广东惠川调研)将1 mol H2(g)和2 mol I2(g)置于某2 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H2(g)+I2(g)2HI(g) ΔH<0,并达到平衡,HI的体积分数φ(HI)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曲线Ⅱ所示.若改变反应条件,φ(HI)的变化曲线如曲线Ⅰ所示,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

A.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适当催化剂

B.恒温条件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C.恒容条件下升高温度

D.恒温条件下,扩大反应容器体积

解析:曲线Ⅰ相对于曲线Ⅱ,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项加入适当催化剂,平衡不移动,B项和 D项改变反应容器体积,平衡均不移动.而C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吸热方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C

试题详情

4.(2009·广东普通高中调研)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H2(g)+S(s)H2S(g) K1

S(s)+O2(g)SO2(g) K2

则反应H2+SO2O2+H2S的平衡常数为

( )

A.K1+K2           B.K1K2

C.K1×K2                 D.K1/K2

解析: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K1=,K2=,反应H2+SO2O2+H2S的平衡常数K=,可知KK1/K2.

答案:D

试题详情

3.恒温、恒压下,a mol A和b mol 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ab

B.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比为(a+b)∶(a+b-)

C.若起始时放入2a mol A和2b mol B,则达到平衡时生成2n mol C

D.当v(A)=2v(B)时,可确定反应达到平衡

解析:生成n mol C时参加反应的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2 mol、n mol,转化率之比为∶=;恒温、恒压过程成倍地增大反应物的量,则平衡时C的量也成倍地增加;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当2v(A)=v(B)时,可确定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C

试题详情

2.确认能发生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 )

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

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压强

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

解析: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若达到平衡改变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和各组分的浓度都会改变,但平衡不移动(等效平衡),故A、B仍为平衡状态.但对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也不移动,而C项是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不是同倍改变.故A、B、D项不能确认平衡发生移动.

答案:C

试题详情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活化分子碰撞即发生化学反应

B.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其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碰撞的次数

C.某一反应的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个定值

D.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解析:A项活化分子间的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B项升高温度增大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C项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受温度影响;D项活化分子间能发生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答案:D

试题详情

4.A、B、C、D、E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为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最强酸。

(1)C、E两种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由A、B、C三种元素组成电子数为32的有机物X可能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A、B、C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3)由A、B、C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Y,Y中三种原子个数之比为1∶1∶1,Y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10,Y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确定A、B、C、D、E分别为氢、碳、氧、钠、氯五种元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含有32个电子,设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xHyOz,根据电子数等于32,可得6x+y+8z=32,讨论得出z=1,x=3,y=6,或z=2,x=2,y=4;或z=3,x=1,y=2(满足该条件的物质为碳酸,不合题意),X可能的分子式为C3H6O、C2H4O2。(3)M(CHO)n<110,只有n=2合理,Y的分子式为C2H2O2,其结构简式为OHC-CHO。

答案:(1)O Cl (2)C3H6O、C2H4O2 (3)OHC-CHO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