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 绿色生活”.下列行为中不符合“促进低碳经济”宗旨的是( )
A.提高能源效率、寻找替代能源、保护森林、提倡生态友好型消费
B.推广以液化石油气代替天然气作民用燃料
C.推广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和琥珀酸酐的三元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材料
D.推广“绿色自由”计划,吸收空气中的CO2并利用廉价能源合成汽油
解析: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均属于化石燃料,它们的燃烧均会排放CO2,但液化石油气含碳量大,燃烧不充分,易产生CO等有毒气体.
答案:B
20.(12分)(2010·广东卷)某研究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________。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
假设2:既不存在SO,也不存在ClO-;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3 mol·L-1 H2SO4、1 mol·L-1 NaOH、0.01 mol·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
|
步骤2: |
|
步骤3: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背景知识为氧化还原反应,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对考生实验评价能力的考查上具有特别的价值,是一个既具有新颖性,又不失经典性的好题。(1)SO2与过量NaOH反应的产物为Na2SO3与H2O;(2)在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Na2SO3为还原剂;(3)SO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lO-具有极强的氧化性,ClO-与SO是不能共存的,所以假设3为:只存在ClO-,实验设计只要求证实酸化后的溶液是具有氧化性,还是具有还原性,还是既不具有氧化性,也不具有还原性,若加入淀粉-KI溶液会出现蓝色,证明存在ClO-,若加入KMnO4溶液时,KMnO4溶液褪色,证明存在SO,若两种现象均无,则假设2成立。
答案:(1)Na2SO3+H2O (2)Na2SO3
(3)①只存在ClO-
②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
mol·L-1
KMnO4溶液。 |
(ⅰ)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ⅱ)若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
步骤3:向B试管中滴加1-2滴淀粉-KI溶液。 |
(ⅰ)若溶液变蓝色,则假设3成立; (ⅱ)若溶液不变蓝色,结合步骤2中的(ⅱ),则假设2成立。 |
2.(2)搅拌
(3)5×10-5
(4)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或反应速率变化和反应物起始浓度变化存在比例关系或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化学计量数无关等
Ⅱ.(1)①Na2S溶液、Na2CO3溶液 ②NaOH溶液
(2)沉淀逐渐消失
(3)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19.(18分)(2010·北京市海淀区期中)Ⅰ.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测定(NH4)2S2O8和KI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NH4)2S2O8和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2O+2I-===2SO+I2 ①
平均反应速率的计算式为v(S2O)=。
实验时,向KI、Na2S2O3和淀粉指示剂混合溶液中加入(NH4)2S2O8溶液,不断搅拌。
在反应①进行的同时,发生反应:
2S2O+I2===S4O+2I- ②
反应①生成的I2立即与S2O反应,生成无色的S4O和I-。S2O耗尽时,反应①继续生成的I2才与淀粉作用呈现蓝色。从加入(NH4)2S2O8溶液到出现蓝色的时间为Δt。
[实验内容]
(1)实验小组设计的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如下,请将表中字母表示的空格填上。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
试剂用量(mL) |
0.20
mol·L-1(NH4)2S2O8溶液 |
20.0 |
10.0 |
b_ |
20.0 |
20.0 |
0.20
mol·L-1KI溶液 |
20.0 |
20.0 |
20.0 |
10.0 |
5.0 |
|
0.010
mol·L-1Na2S2O3溶液 |
a_ |
8.0 |
8.0 |
8.0 |
8.0 |
|
0.2%
淀粉溶液 |
2.0 |
2.0 |
2.0 |
2.0 |
2.0 |
|
0.20
mol·L-1KNO3溶液 |
0 |
0 |
0 |
10.0 |
c_ |
|
0.20
mol·L-1(NH4)2SO4溶液 |
0 |
10.0 |
15.0 |
0 |
0 |
|
20℃时,反应时间Δt(s) |
32 |
67 |
130 |
66 |
135 |
|
为了使溶液的离子强度和总体积保持不变,减少的(NH4)2S2O8溶液或KI溶液的用量,分别用(NH4)2SO4溶液或KNO3溶液补足;溶液混合后体积不变。 |
(2)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减少数据误差,实验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3)第①组实验的v(S2O)=________mol·(L·s)-1。
(4)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实验小组查资料得知,向含有Na2CO3的Na2S溶液中通入SO2,可以制备上述实验所需的Na2S2O3。反应如下:
Na2CO3+SO2===Na2SO3+CO2
2Na2S+3SO2===2Na2SO3+3S↓
Na2SO3+S===Na2S2O3
该小组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备Na2S2O3。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①、②中盛放的试剂依次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随着气体的通入,装置①中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继续通入气体,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从制得的Na2S2O3稀溶液中得到Na2S2O3·5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1)对题中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进行分析,第②、④组实验中溶液的总体积为50 mL,为了保持溶液的总体积不变,故a为8.0;b为5.0;c为15.0。(2)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减少数据误差,实验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搅拌。(3)第①组实验的v(S2O)=0.010 mol·L-1×0.008 L×/(0.05 L×32 s)=2.5×10-5mol·(L·s)-1。(4)本题答案较开放,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反应速率变化和反应物起始浓度变化存在比例关系;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化学计量数无关等。
Ⅱ.(1)①中盛放Na2S溶液、Na2CO3溶液;多余的尾气用NaOH溶液吸收,即②为NaOH溶液。(2)实验过程中,随着气体的通入,装置①中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继续通入气体,Na2SO3与S反应生成Na2S2O3,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沉淀逐渐消失。(3)反应结束后,从制得的Na2S2O3稀溶液中得到Na2S2O3·5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答案:Ⅰ.(1)a 8.0 b 5.0 c 15.0
18.(10分)(2010·北京市东城区检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系列实验,实验时将药品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浓氨水,B为烧碱,C为AlCl3溶液,打开分液漏斗旋塞,烧瓶中即有氨气生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离子方程式回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该装置设计实验证明醋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若B为碳酸钠,C为苯酚钠溶液,A与B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相应结论是______________;试管中出现浑浊,依据此现象能否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ƒNH3·H2OƒNH+OH-,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使得氨气的溶解度减小,同时增大了溶液中的c(OH-),促使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有白色沉淀产生 Al3++3NH3·H2O===Al(OH)3↓+3NH
(2)CO+2CH3COOH===2CH3COO-+H2O+CO2↑ 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不能,因为醋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醋酸可以和苯酚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
17.(12分)(2010·武汉市调研)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仪器装置完成有关实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组同学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仪器连接顺序为(括号内为对应装置中的药品):
ACB―→
(锌粒、稀硫酸)(浓硫酸) (CuO)
DDE
(无水CuSO4)(碱石灰)(加洗涤剂的水)
①在A中发生反应时,常加入少量CuSO4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举一条能证明H2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点燃B处酒精灯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通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E中泡沫就可以达到目的。用这种方法检验氢气纯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选择A、C、D装置,制取少量SO2气体并探究其还原性。
①装置A中制备SO2应放入的试剂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10%稀硫酸 b.70%浓硫酸 c.稀硝酸
d.Na2SO3固体 e.Na2SO3溶液
②为了证明SO2具有还原性,装置C中可放入H2O2与BaCl2的混合溶液,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D中可放入的药品为________。
解析:(1)①中加入少量硫酸铜,CuSO4与Zn发生置换反应,形成Cu-Zn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②B中的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铜或D中无水CuSO4固体变蓝色,能说明H2有还原性;③通过点燃E中的泡沫来验证H2的纯度,比在空气中点燃验证H2的纯度要安全。
(2)①选用固体和液体药品相结合的形式,故要用亚硫酸钠固体,硝酸有强氧化性,SO2在稀硫酸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故液体用70%的浓硫酸。②装置C中通入的SO2与H2O2、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③装置D用来吸收SO2,故可以加入碱石灰等碱性物质。
答案:(1)①Zn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形成Cu-Zn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②B中的黑色固体慢慢变成红色或D中无水CuSO4白色固体变蓝色(答出任意一条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③无需收集气体可直接检验H2的纯度,操作简单,安全性好
(2)①b、d
②C装置中出现白色沉淀 H2O2+SO2===H2SO4,H2SO4+BaCl2===BaSO4↓+2HCl或者写成H2O2+SO2+BaCl2===BaSO4↓+2HCl
③碱石灰或CaO或NaOH(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16.(2010·成都市检测)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制硫酸和氢氧化钠:可用如图所示装置
B.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依次加入的物质是H2O、Ba(OH)2、Na2CO3、HCl
C.检验Fe(NO3)2试样是否变质:取少量试样加水溶解,用稀H2SO4酸化,滴加KSCN溶液
D.乙醛的氧化: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
解析:选项A,电解Na2SO4溶液相当于电解H2O,左边电极OH-放电,产生大量H+,SO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在左边电极附近产生H2SO4;右边电极H+放电,产生大量OH-,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在右边电极附近产生NaOH。选项B,首先加入H2O使粗盐溶解,加入过量Ba(OH)2溶液除去Mg2+、SO,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除去Ca2+、Ba2+,最后加入HCl调节溶液至中性即可。选项C,由于Fe2+在酸性环境中能被NO氧化生成Fe3+,加入KSCN无法检验Fe(NO3)2是否变质。选项D,CH3CHO在碱性环境中被新制的Cu(OH)2悬浊液氧化。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5.(2010·杭州市质检)用如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型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H):m(O)>1: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解析: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则水蒸气进入Ⅲ装置,增加了H的质量,A项正确;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则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Ⅲ装置,增加了H的质量,B项正确;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加热后,导致氧的质量减小,C项正确;CuO没有全部被还原,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项不正确。
答案:D
14.(2010·重庆市联考)下列实验肯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①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可以鉴别下列六瓶溶液:FeSO4,NaOH,H2SO4,BaCl2,H2O2,AlCl3
②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下列五瓶无色溶液:NaI,NaOH,Na2CO3,H2S,AgNO3
A.只有①能达到目的 B.只有②能达到目的
C.①②都达不到目的 D.①②都能达到目的
解析:①六瓶溶液相互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故可鉴别;②用FeCl3溶液即可鉴别。
答案:D
13.(2010·重庆市调研)下列实验方案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向FeCl3饱和溶液中滴加沸水并加热煮沸
B.除去SO2气体中混有的CO2:将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C.区别苯和乙苯: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检验无水乙醇中是否含有少量水:加硫酸铜晶体观察现象
解析:选项A,加热煮沸后得到Fe(OH)3悬浊液而不是Fe(OH)3胶体。选项B,Na2CO3溶液也会吸收SO2。选项C,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乙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之,选项D,应加无水CuSO4。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