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4043  434051  434057  434061  434067  434069  434073  434079  434081  434087  434093  434097  434099  434103  434109  434111  434117  434121  434123  434127  434129  434133  434135  434137  434138  434139  434141  434142  434143  434145  434147  434151  434153  434157  434159  434163  434169  434171  434177  434181  434183  434187  434193  434199  434201  434207  434211  434213  434219  434223  434229  434237  447090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情景Ⅰ  录像,大家谈

播放“攀岩”录像,分析此情景中人的受力情况,以“大家谈”的形式讨论、交流常见力举隅,打开思路,增加自主体验,为进一步概括力的特性、力的分类铺设台阶。

问题Ⅰ  设问1,

通过设问1“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见的力举隅,谈谈你对力的特性的认识”,设问2“力可以怎样分类?”归纳得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

活动Ⅰ  DIS实验演示

通过DIS实验,体验力的大小,增加对力的基本概念、特性的理解。

活动Ⅱ  学生探究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奔马的平衡”,加强对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认识。

活动Ⅲ  分析解释

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活动Ⅳ  自制模型

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究自行车的坐垫弹簧、减小与增大摩擦的应用。活动Ⅳ 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究自行车的坐垫弹簧、减小与增大摩擦的应用。

试题详情

1、 教学流程图

 

试题详情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力、形变、弹力等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探究小实验、DIS实验、PPT演示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用力传感器探测力的大小的DIS实验、“钢丝上放瓶子”等小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认识弹性形变,进而认识弹力及其特点;通过实例情景的讨论,初步学会物体仅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受力分析。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方法是:通过对实例分析、讨论认识力的矢量性;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认识弹性形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认识弹力的特点,初步学会判断弹力的作用点及方向。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方法是:通过小实验和对实例分析、讨论,明确弹力是接触力,两物体的接触点就是弹力的作用点,而弹力的方向就是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通过“自主活动”当堂训练,当堂巩固。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DIS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力,即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已在初中学过,摩擦力《课标》不作要求,因此本设计安排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对重力、重心等概念,主要是复习,并强调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位置;而对摩擦力仅作常识性的介绍。

试题详情

4、自制PPT幻灯片。

试题详情

3、探究重心的位置实验: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钢丝、瓶子、木块、雨伞等)。

试题详情

2、演示实验器材: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圆形墨水瓶、细管、塞子、标尺)。

试题详情

1、学生实验器材(每两人一套)::DIS实验仪器(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与计算机)。

试题详情

重点: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

难点: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究活动,提高趣味性,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 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