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
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
(三)祖国统一大业
1、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A、香港问题由来
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
B、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C、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
2、背景
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3、建立(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2)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4、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②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难突破]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 |
议会制 |
经济基础 |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
阶级本质 |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
组织原则 |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按分权制衡的原则 |
行使权力主体 |
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
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 |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 |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 |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