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 | C.常温下,足量的镁、铁分别同时放入少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 D.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所以水的初始质量不为0,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稀硫酸,溶剂的质量继续增加,故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则溶液的质量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常温下,足量的镁、铁分别同时放入少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故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故选项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问题一: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问题二: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问题一: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产物可能还含有_____。
问题二: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氧气;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实验1)(1)用冷而干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实验2)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了有关量。实验结束后,发现黑色固体颗粒附着在铝板表面,同时传感器获得的实验前后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 氧气含量 | 二氧化碳含量 | 一氧化碳含量 | |
蜡烛点燃前 | 36.4% | 21.2% | 0.058% | 0 |
蜡烛熄灭后 | 72.6% | 15.6% | 3.843% | 0.0192% |
(实验结论)由实验及结果,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_____;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
(反思拓展)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答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2℃时,相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D. 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配成饱和溶液,需要的水质量: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烧杯①②中有不同的固体,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中,可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此时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滴加到烧杯②中,观察到气球再一次鼓起,一段时间后不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滴管乙中的液体是稀盐酸,则烧杯②的物质可能是_____,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中,先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白磷和红磷的的着火点都低于80℃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必需与氧气接触
C.②③现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
D.热水可以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F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E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B、E均为氧化物,B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D、F均为碳酸盐,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化学式:A_____,B_____。
(2)E→A的转化在自然界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_____来实现。
(3)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该转化的化学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可以服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_____。
(2)铝制品不易锈蚀_____。
(3)铁桶不能盛放波尔多液_____。
(4)常用稀盐酸除铁锈_____。
(5)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_____。
(6)氢气作为最理想的燃料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初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时,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溶液恢复为无色。溶液的红色为什么会变成无色呢?他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有关。
(理论分析)
(1)对于乙同学的猜想,大家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_______,所以红色不会消失。
(查阅资料)为了排除是酚酞溶液导致的原因,同学们决定重新配制酚酞溶液进行实验,他们在网络上查阅了资料,百度百科中对酚酞的描述如表:
中文名 | 酚酞 | 结构式 | |
外观 | 白色至微黄色结晶性粉末 | ||
常温下溶解性 | <0.1g/100mL(水中) >5g/100mL(乙醇中) | ||
化学式 | C20H14O4 |
(2)由上表可知,配制酚酞溶液的溶剂是_______(选填“水”或“乙醇”)。在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实验中,往待测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即可,滴入过多的酚酞有可能出现白色浑浊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实验验证)
(3)为了验证丙同学的猜想,四位同学在一支密闭的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通入密度比空气大的稀有气体,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随后注入新配制的酚歌试液,观察到的现象依然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如图稀有气体应由导管口_______(选“a”或b”)处通入。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实验方法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_______ | _______ |
(应用拓展)
(5)从查阅百度百科资料知道,酚酞(以H2In表示)其实是一种极弱的酸,其遇碱变红的变化表达式为:H2InIn2﹣ (红色)。
根据上述信息,请写出H2In遇NaOH溶液变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CO2中的两种或三种。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其成分。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色。
(提出问题)混合气体由哪些气体组成?
(提出猜想)猜想一:混合气体是CO、CO2; 猜想二:混合气体是CO、H2;
猜想三:混合气体是_______; 猜想四:混合气体是CO、H2、CO2。
(设计实验)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观察现象)A中黑色固体变红色,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交流)
(1)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则猜想_______不成立;
(2)小华认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小军认为小华的说法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
(3)小丽认为在A装置前连接如图2三个装置就可以确定气体成分,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顺序为:_______→g→h,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按小丽改进后的装 置重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黑色固体变红色,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_______。则猜想四成立,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指导老师指出小丽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还存在一处不足,你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
(5)碳酸氢钙[Ca(HCO3)2]的水溶液遇热时,碳酸氢钙会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将一定质量的Ca(HCO3)2溶液加热使Ca(HCO3)2完全分解,冷却后分离混合物,称得沉淀的质量为10g,所得液体的质量 为185.6g(不考虑CO2的溶解,忽略加热、分离过程中液体的质量损失)。请计算加热前原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