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小云同学为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下图1实验。
实验开始后,小云将68g5%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推入锥形瓶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并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1)图1 A装置中添加了10g、 10%的CuSO4溶液,其中溶质CuSO4的质量为______g。
(2)由图2可知:常温下,______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小美认为小云设计的实验方案还不够科学严谨,其理由是______(写一点即可)。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
X | Y | Z | |
A | H2SO4 | HCl | H2O |
B | CuSO4 | CuCl2 | Cu(OH)2 |
C | CaCO3 | CO2 | K2CO3 |
D | Ca(OH)2 | NaOH | Mg(OH)2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肼(NH)是氮和氢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易溶于水。工业上利用尿素法生产肼,同时得到副产品十水合碳酸钠,其工艺流程如下:
制肼过程的反应为:
(1)实验室若配制30%烧碱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_____(填标号)。
A 漏斗 B 烧杯 C 烧瓶 D 量筒
(2)已知:。请推测Cl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从后续反应过程来看,若要使原料不浪费,合成次氯酸钠时投入的液氯与烧碱的质量之比为71:_____。
(3)实验室中,欲从母液中分离出十水合碳酸钠晶体。可采用的操作依次为_____(填标号)。
A 蒸馏 B 蒸发 C 灼烧 D 过滤 E冷却结晶
(4)肼具有很好的还原性,且还原产物无污染,故可用于除去锅炉等设备供水中的溶解氧等。请写出肼除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写出下列各化学用语或数字的含义:
(1)3个分子的干冰_____;
(2)标出氧化铝中铝的化合价_____;
(3)氢氧化亚铁_____;
(4)5个碳酸根离子_____;
(5)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6)Mg2+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由含铜废料制铜的一种方案是:
(1)写出下列步骤中的化学方程式:
步骤III:_____。
步骤V:_____。
(2)步骤II后形成的蓝色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
(3)上述方案中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步骤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请回答: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如图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___(填“1”或“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①t2°C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
②A、B、C三种物质分别与少量氯化钠形成混合物,其中最适合使用的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除去氯化钠杂质的是_____(填写序号)。
③将t1°C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C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④在t2°C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
B 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 溶液的质量可能变大
D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集气瓶中先装入Y试剂,然后从胶头滴管中滴加x, (X的体积忽略不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若X为水,Y为硝酸铵,则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下降
B.若X为稀盐酸,Y为镁,则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
C.若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Y为水,则X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
D.若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Y为生石灰,则X可能为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7:24 D. 图示中x的值为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