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没有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家庭自酿葡萄酒 B.冰块给水产品保鲜
C.卤水点制豆腐 D.84消毒液漂白织物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
A.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不但能增加肥效,还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可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D.燃烧都是剧烈的发热发光的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小组的同学做“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馅,蜡烛燃烧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2)探究Ⅰ: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玻璃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将蘸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杯壁上出现白色浑浊物貭.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 50~70 | 300~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木炭 | 3727 | 4827 | 约1700 |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若能产生火焰,其燃烧时温度一般 (填“低于”或“高于”)其沸点.由此推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不可能是( )
A、木炭燃烧生成了其它可以燃烧的气体
B、木炭中含有的杂质燃烧时产生了气体
C、生活中的木炭受热易挥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你认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灭掉室内大火,迅速打开门窗降温
B.为节约用水,工业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C.为除去铝壶中的水垢,用盐酸长时间浸泡
D.为防止铁锅生锈,在其表面涂抹一层食用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木炭是一种可燃物.
【提出问题】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二:可燃物燃烧需要 .
【进行实验】某兴趣小组用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填装药品,并已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实验过程中没有拆装仪器,请你参与完成后续的实验,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 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点燃酒精灯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
② |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 |
③ |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
④ | 点燃酒精灯,继续通氧气 |
【结论】猜想一和二都正确.
【反思评价】
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 .
该实验步骤②“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中试管B的作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所用试剂或方法 |
A |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 通入氧气、点燃 |
B |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氯化银 | 溶于水、过滤 |
C | 验证锌、铜、金的金属活动性 | 加盐酸 |
D |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的碳酸钙 | 加水或盐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①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A.CO B.CO2 C.SO2 D.NO2
②防PM2.5专用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3)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4)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产物为水和一种单质,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请写出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