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探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中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
实验中采用图1实验装置,取20g氯酸钾,分成10等份,每份2g,分别装入10支试管中.在10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测量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在不同质量比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氧化锰的质量(g) | 0.1 | 0.2 | 0.33 | 0.4 | 0.5 | 0.66 | 1 | 1.3 | 2 | 3 |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 1:20 | 1:10 | 1:6 | 1:5 | 1:4 | 1:3 | 1:2 | 2:3 | 1:1 | 3:2 |
生成200ml氧气时间(秒) | 235 | 186 | 162 | 147 | 133 | 117 | 143 | 160 | 211 | 244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完成本实验,方框内应选择图2气体收集装置中的是_____(选填序号)该收集利用了氧气的_____性质.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2)分析上述数据,你认为利用此法制氧气,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
(3)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更好,请写出前者的两个优点①_____②
(4)催化剂能影响化学反应速度,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接触面积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度带来影响.分析上表数据,结合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
①当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高于最佳质量比时,反应速度变低的原因是_____.
②当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低于最佳质量比时,反应速度变低的原因是_____.
【答案】D; 不易溶于水; 没有 1:3; 节能;更安全;更环保;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 二氧化锰用量多,导致反应物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变小 二氧化锰用量少,导致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接触面积变小
【解析】
(1)要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氧气,应短进长出,要保证压力平衡应选用D装置;利用排水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难溶于水;空气不易溶于水,那么排出水的气体即为所收集的气体体积;
(2)通过观察图表中的数据可知,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是1:3时,所用的时间最少,反应速率最快;
(3)(4)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不需加热,可以节能,同时更安全;副产物是水无污染,更环保;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
(4)①二氧化锰用量过多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就降低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就少了,就影响了反应速度;
②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度就越快,二氧化锰的用量过少与氯酸钾的接触面积就越小,所以反应速度慢。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下列仪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用于少量试剂相互反应所需的容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少量水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
(3)量取8.5mL稀盐酸用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用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希溪同学在实验室里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他取了锌和硫酸锌的混合物 22.6g,加入了 10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然后加入77.6g 水,得到不饱和溶液,流程图如下:
请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参加反应锌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__ ;
(3)反应后所得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 ;
(4)上述所用的 100 克 9.8%的稀硫酸是由 98%浓硫酸配制,需加入水的质量是_________;
(5)浓硫酸配成稀硫酸所用的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需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设计实验)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_____装置(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①D装置中出现_____的现象;②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生成物中有CO和CO2两种气体。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问题讨论)
(1)C装置的作用是_____,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2)如D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 g,实验后质量为109.3 g,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_____g。(Cu-64 O-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制取气体时,若要能适当控制反应速率,则要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若选择A和C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收集氧气最好用_________装置(填装置序号)。
(4)下表是三种气体的密度(在0℃、101kPa条件下测定)和溶解程度。实验室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
气体 性质 | 氢气 |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硫 |
密度(g·L-1) | 0.08987 | 1.975 | 2.716 |
溶解程度 | 极难溶于水 | 能溶于水 | 易溶于水 |
(5)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要求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或停止,以下符合该条件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编号),用所选装置制备二氧化碳,能用于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能使反应暂时停止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B.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气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1)空气中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体积比大约是___________。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氧气可用于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稀有气体可用于_____________ 。
A 制造霓虹灯 B 发射火箭
(3)为了保护空气,在我国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各项标准中,下列不属于该标准中监测项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氮 C 二氧化碳 D 可吸入颗粒物
(4)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请补全下列实验步骤。
a. 按图示连接好装置;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分,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d. 取足量红磷放入燃烧匙中,点燃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e.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③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 。
④若某同学在实验后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能得出此结论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A、B、C、D、E、五种物质。A为白色固体,B、C都是黑色固体,将A、B混合加热时产生无色气体E:且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C在E中剧烈燃烧发生白光,生成无色气体D,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物质之间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A_____,E_____;
(2)写出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_____,D_____;
(3)写出下列两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C+E→D:_____;②A→E: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丙氨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如图是丙氨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对丙氨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丙氨酸中含有四种原子
B. 丙氨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核
C. 丙氨酸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9:8
D. 丙氨酸是由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