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请用你具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_____。
(2)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在某水样中加入肥皂水,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则该水样是_____(填“硬水”或“软水”)。
(3)洗洁精清洗餐具油污利用的是_____。
(4)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若要使它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
(5)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中都加入同种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则___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拉瓦锡 硬水 洗洁精有乳化作用 加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水 D
【解析】
(1)在化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拉瓦锡;
(2)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在某水样中加入肥皂水,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则该水样是硬水,出现泡沫多、浮渣少的现象,则该水样是软水;
(3)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洗洁精清洗餐具油污利用的原理是乳化作用;
(4)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若要使它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加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水的方法;
(5)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中都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A、B中有固体出现,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的溶质质量比D多,所以C可能是恰好溶解,可能是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一定不饱和溶液。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小明同学配制100g 10% 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
(2)认真观察 指出图中错误的操作步骤_____(填序号)。
(3)配制该溶液需要NaCl固体_____g,需要水_____mL(ρ水=1g/mL),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_____(选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
(4)下列因素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填序号)①药品和砝码放错了盘 ②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刻度 ③所用烧杯内事先残留少量蒸馏水 ④将所配溶液转入试剂瓶时,不慎洒到外面少量。⑤使用粗盐代替氯化钠进行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暖宝宝”的成分进行探究,并利用其发热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阅资料)“暖宝宝”中含有铁粉、活性炭、水、氯化钠等物质。遇空气发生反应的表达式是:铁+氧气+水→氢氧化亚铁,该过程放热。
(进行实验)验证“暖宝宝”中含有铁粉。甲同学打开一袋“暖宝宝”,将其中粉末倒入烧杯中,用磁铁与之充分接触,发现有黑色粉末被吸引,证明“暖宝宝”中确实含有铁粉。
(现象与讨论)乙同学无意中将吸出的铁粉撒在了酒精灯火焰上,意外地发现铁粉燃烧,火星四射。该小组同学对此现象展开讨论:
①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粉在空气中能燃烧,这是因为_____。
②假设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相同,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
(实验回顾)
图1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减小,量筒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可以根据量筒中水的变化,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问题提出)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 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定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1)图2是铁在空气中反应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主要成分为碳)会加速铁在氧气中反应的速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该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过程)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
测量项目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烧杯中水的体积 |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 |
体积/mL | 80.0 | 54.5 | 126.0 |
(表达与交流)
(1)根据表内数据计算,实验改进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高的原因是_____;
(实验改进2)丁同学设想用图1装置,换用“暖宝宝”中的物质代替红磷将其燃烧,进行氧气含量的测定,你认为是否可行_____,说明理由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中国有很长的饮茶历史,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等物质。
茶多酚是从天然茶叶中提取的混合物,由儿茶素、黄酮苷类、酚酸等组成,是一种白色粉末,略有吸水性。易溶于温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茶多酚容易被氧化变色,下图是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氧化的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4种物质)。
研究发现,茶多酚是茶叶发挥健康保健功效最主要的物质,最典型的代表是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抗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几率、预防癌症、降血脂、减少体脂形成、抗菌、改变肠道菌群生态等多项功效。研究表明,喝下一杯茶半小时后,血中的抗氧化容量(对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加41%﹣48%,并能在高水平状态持续一个半小时。
茶多酚还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茶多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如下:
食物 | 不含水的脂肪和油 | 熟坚果 | 油炸面制品 | 燕麦片 | 方便面 |
含量(g/kg) | 0.4 | 0.2 | 0.2 | 0.2 | 0.2 |
溶剂法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之一,利用茶多酚和茶叶中其他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具体的方法是将茶叶用乙醇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描述请你归纳茶多酚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2)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氧化的过程中,其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 a B b C c D d
(3)若一包方便面的质量是100g,则最多加入茶多酚保鲜剂_________________mg。
(4)下列关于茶多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 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B 适量喝茶有益身体健康
C 利用溶剂法提取茶多酚属于化学变化
D 某同学在中午12点喝了一杯茶,他血中的抗氧化容量的较高水平可持续到14点
(5)保存茶多酚晶体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______
(2)P点表示:______
(3)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5)将300gt2℃时的a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后沉淀消失,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写出产生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二通过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了需要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_____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序号)。
A 酚酞 B CuO C Na2CO3 D Ba(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F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化学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未给出)。已知B是黑色粉末,D能供动植物呼吸,氧化物F是空气的污染性气体之一(其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1),反应②的条件是通电。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名称:A_____,D_____ E_____
(2)写出反应①﹣⑤的表示式(均用化学式表示)
反应①:_____
反应②:_____
反应③:_____
反应④:_____
反应⑤: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
(4)B物质在反应①④中起_____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有催化剂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A(氨气)与B反应生成C(一氧化氮)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B. 上述四种物质中有两种属于氧化物
C.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D. 生成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5: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