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②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④氧气能支持燃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如下图所示),是为了比较二者的________(填序号)。
A硬度 B延展性 C密度 D颜色
(2)验证Zn、Fe、Cu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的试剂组合设计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溶液、Zn、Cu B 溶液、稀盐酸溶液,Fe、Cu
C 溶液、溶液、Cu D 溶液、Fe、溶液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盛有、的混合溶液进行了如图实验:
①若向固体甲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加锌粉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②若滤液乙为无色溶液,请写出滤液乙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若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则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
(3)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此时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 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 丙图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D. 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常用下图所示装置来制备常见气体请回答: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应选用________作为发生装置(填序号);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填“把导管移出水面”或 “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完成后收集到一瓶氧气,请简述检验瓶内气体的方法(简述步骤、现象、结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铁为代表的金属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1)制造桥梁护栏和斜拉索等重要器件的材料都是钢铁,铁是由_____(选填“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的。
(2)施工过程中用乙炔(C2H2)燃烧的火焰来焊接金属,乙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乙炔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黑烟,黑烟的成分是_____(写化学式)。
(3)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是钢铁制作的,比如作炊具,主要利用铁的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温度下,向图I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Ⅱ所示,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 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 溶质的质量增加D. 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瓶中剩余的气体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
(2)已知金属镁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反应,反应后产物皆为固体。 如果用镁条代替红磷进行此实验,则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_____(填“更多”“不变”或“更少”)。
(3)小华同学利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 实验前没有将止水夹夹紧
B 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 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 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E 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未立即塞紧橡胶塞
F 未等装置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g/L,氧气的密度为1.43g/L。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为20%.请计算:
(1)空气中氧气所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采用“四舍五入”,保留至0.1%)
(2)某同学在实验室收集氧气时,他先往集气瓶中装入2/X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当他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尽时,测得集气瓶内的氧气的体积分数为52%(氧气中含有的少量水份忽略不计),则X=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