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分析下列实验探究,回答有关动物的行为相关问题。
①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②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待小蝗虫那样吞吃掉盗虻。
③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蛰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④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⑤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是不去吞吃了。
⑥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吞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回答问题:
(1)实验①②③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分析,应属于______行为,此行为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决定的。
(2)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属于_____行为,这是受________的影响,通过___________而逐渐形成的。
(3)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的能力______。
(4)大野蜂同蜜蜂一样,当春天百花争艳时,大野蜂也会在花间忙碌,大野蜂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是_______;大野蜂有雄蜂、工蜂和蜂王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这说明了大野蜂具有_______行为。
【答案】 先天性 遗传物质 学习 环境因素 生活经验和学习 差(弱) 动作 社会
【解析】试题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3)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1)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是受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2)实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种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属于学习行为;(3)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的能力差;(4)大野蜂同蜜蜂一样,当春天百花争艳时,大野蜂也会在花间忙碌,大野蜂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动作,大野蜂有雄蜂、工蜂和蜂王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这说明了大野蜂具有社会行为。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陆生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
B. 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时吸水
C. 无机盐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D. “烧苗”是因为根吸收了过多的无机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B.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C.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其他生物要少
D.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蒸腾作用越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植物细胞失水现象的是
A. 干海带浸泡在水中,因吸水而体积增大
B. 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茎叶变得硬挺起来
C. 糖拌西红柿,盘子里会出现大量汁液
D. 给农作物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行为的发生可分为动物生来就具有的,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和必须借助于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法和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虽然人类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是现代人类在许多遗传性状上出现显著的差异,形成了四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种)、欧洲人种(白种)、非洲人种(黑种)和澳大利亚人种(棕种),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环境不同
B.生活观念不同
C.生活方式不同
D.不属于同一物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春季人们喜欢到温室大棚采摘品尝草莓,秋季又爱摘食葡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种植草莓常施用有机肥料,其目的除保证无机盐的供应外,还能释放__促进光合作用。开花期间,果农在大棚内放养蜜蜂的目的是 __。
(2)优良品种的葡萄果实含有丰富的香甜汁液,汁液主要存在于果肉细胞的__中。
(3)葡萄适宜种植在疏松的土壤,土壤板结时要松土,这主要是促进根部细胞的__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