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如果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可使点A与点C重合,已知AB4cm AE5 cm,则EF的长为(

A.B.C.D.

【答案】B

【解析】

连接AFCE,利用折叠的性质证明四边形AECF为菱形,从而AF=AE=5,RtABF中,由勾股定理求BF,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求AC,从而得到OC的长,再证△OCFBC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F的长,从而得到EF的长.

解:如图,连接AFCE.


由折叠可知,EFACAO=OC,
又∵AECF
∴∠EAO=FCO,∠AEO=CFO,

∴△AOE≌△COFAAS),
AE=CF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又∵AC垂直平分EF
AE=AF
∴四边形AECF为菱形.

AF=AE=CF=5.

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BF==3.

BC=BF+CF=3+5=8.

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4.

OC=2.

∵∠B=COF,∠OCF=BCA

∴△OCFBCA.

=,OF=

∵四边形AECF为菱形,

EF=2OF=2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DAB上(点E不与点D重合),DEAFDFCE交于点G,则AG的取值范围是(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探究证明)(1)某班数学课题学习小组对矩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与矩形两邻边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提出下列问题,请你给出证明:

如图,在矩形ABCD中,EFGHEF分别交ADBC于点EFGH分别交ABDC于点GH,求证:

(结论应用)(2)如图,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得点B和点D重合,若AB2BC3.求折痕EF的长;

(拓展运用)(3)如图,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得点D落在AB边上的点G处,点C落在点P处,得到四边形EFPG,若AB2BC3EF,请求BP的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地相距 120 千米,小张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匀速驶往乙地,出发 a小时开始休息,1 小时后仍按原速继续行驶.小李比小张晚出发一段时间,骑摩托车从乙地匀速驶往甲地,图中折线 CDDEEF,线段 AB 分别表示小张、小李与乙地的距离 y(千米)与小张出发时间 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

1)小李到达甲地后,再经过 小时小张到达乙地;小张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2)当 a4 时,求小张与乙地的距离 y 与小张出发的时间 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若小张恰好在休息期间与小李相遇,请直接写出 a 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均是的函数,下表是的几组对应值.

小聪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利用上述表格所反映出的之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聪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如图,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上表中各组数值所对应的点,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2)结合画出的函数图象,解决问题:

①当时,对应的函数值约为_________

②写出函数的一条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时,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同一条公路相向而行,乙车出发2h后休息,与甲车相遇后,继续行驶.设甲,乙两车与B地的路程分别为y(km)y (km),行驶的时间为x(h)yyx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乙车休息了多长时间;

2)求乙车与甲车相遇后y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当两车相距40km时,求出x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轴交于点C,与轴的正半轴交于点K,过点轴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点轴的负半轴上,连结轴于点A,若

1)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的长;

2)当时,判断点是否落在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3)过点轴交轴于点延长,使得连结轴于点连结AE轴于点的面积与的面积之比为则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抛物线)与轴交于AB两点(AB左侧),与轴交于点C,过抛物线的顶点P且与轴平行的直线BC于点D,且满足BDCD=32

1)若∠ACB=90°,求抛物线解析式;

2)问OCDP能否相等?若能,求出抛物线解析式,若不能,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中,P上的动点,D延长线上的定点,连接于点Q

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对于点P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的长度(单位:cm)的几组值,如下表: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位置6

位置7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4.99

4.56

4.33

4.23

4.53

4.95

5.51

4.99

3.95

3.31

2.95

2.80

2.79

2.86

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_________的长度是自变量,_________的长度和_________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时,的长度约为_______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