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苯甲酸乙酯(C9H10O2)别名为安息香酸乙酯。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

已知:

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颜色,状态

沸点(℃)

密度(g·cm-3)

苯甲酸

122

无色片状晶体

249

1.2659

苯甲酸乙酯

150

无色澄清液体

212.6

1.05

乙醇

46

无色澄清液体

78.3

0.7893

环己烷

84

无色澄清液体

80.8

0.7318

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 95%的乙醇(过量),20 mL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下图所示装好仪器,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 h。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

②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③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 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静置,过滤,对滤液进行蒸馏,低温蒸出乙醚和环己烷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④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 mL。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圆底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_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25 mL B.50 mL C.100 mL D.250 mL

(2)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②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____________

A.65~70℃ B.78~80℃ C.85~90℃ D.215~220℃

(4)步骤③加入Na2CO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Na2CO3加入不足,在之后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关于步骤③中的萃取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

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放气

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口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计算本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C 使平衡不断正向移动 C 除去硫酸和未反应的苯甲酸 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发生升华 AD 90.02%

【解析】

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 95%的乙醇(过量),20 mL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加入物质的体积超过了50ml,所以选择100mL的圆底烧瓶,答案选C

2)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这时应将温度控制在85~90℃;

4)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该步骤中加入碳酸钠的作用是除去剩余的硫酸和未反应完的苯甲酸;若碳酸钠加入量过少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苯甲酸升华;

5)在分液的过程中,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盖上玻璃塞,关闭活塞后倒转用力振荡,放出液体时,打开伤口的玻璃塞或者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的小孔,故正确的操作为AD

6

0.1mol 0.1mol m(苯甲酸乙酯)=0.1mol×150g/mol=15g

因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 mL,那么根据表格中的密度可得产物的质量m(苯甲酸乙酯)=12.86×1.05=13.503g,那么产率为:ω=13.503/15×100%=90.0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用0.50 mol·L1 NaOH溶液和0.50 mol·L1 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1)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为57.3 kJ·mol1)______________

(3)50 mL NaOH溶液和30 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30.1

__________

2

27.0

27.4

26.2

31.2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近似认为0.50 mol·L1 NaOH溶液和0.50 mol·L1 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kJ·(kg·℃)1。则中和热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上述实验数据结果与57.3 kJ·mol1有偏差, 产生偏差的原因不可能是(填字母)____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双氧水、84消毒液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

(1)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溶液呈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双氧水和84消毒液混合失去消毒作用,并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

(3)工业上,制备84消毒液的原理是:以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产生的氯气用生成的烧碱溶液吸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分别用KMnO4、H2O2、KClO3制备O2,当得到等质量的O2时,各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___

(5)双氧水是二元弱酸,298 K时,Ka1=1.6×1012,Ka2=1.0×1025。则298 K时,0.1 mol·L1双氧水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已知:lg2≈0.3)

(6)将V2O5溶于足量稀硫酸得到250mL(VO2)2SO4溶液。取25.00mL该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 mol·L-1H2C2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0.00mL。已知滴定过程中H2C2O4被氧化为CO2,VO2+(黄色)被还原为VO2+(蓝色)。

①该滴定实验不需要另外加入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VO2)2SO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达到滴定终点时,仰视滴定管读数将使结果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利用氧化还原反应:2KMnO410FeSO48H2SO4=2MnSO45Fe2(SO4)3K2SO4 8H2O设计如下原电池,盐桥中装有饱和KCl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 外电路电子的流向是从ab

C. 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SO42移向甲烧杯

D. a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MnO48H5e= Mn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应将钠保存在煤油中B.清洗完的分液漏斗和容量瓶都要干燥

C.可用酒精代替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D.二氧化碳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0.1 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增大

B. CH3COONa溶液从20 ℃升温至30 ℃,溶液中减小

C. 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1

D. 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中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可逆反应A(g)+3B(g) 2C(g)+D(g) 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VA=0.15mol(Lmin)﹣1 BVB=0.6 mol(Lmin)﹣1

CVC=0.4 mol(Lmin)﹣1 DVD=0.01 mol(Ls)﹣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O22SO3,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消耗2 mol SO2的同时生成2 mol SO3

②反应混合物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③反应混合物中,SO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A. ①②B. ①③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O2===2Ag2S+2H2O,其中H2S是

A. 氧化剂 B. 还原剂 C.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