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常温下,部分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化学式 | HF | HCN | H2CO3 |
电离常数 | Ka=3.5×10-4 | Ka=5.0×10-10 | Ka1=4.4×10-7 Ka2=4.7×10-11 |
(1)c(H+)相同的三种酸溶液的浓度从大到小为___。
(2)若HCN溶液的起始浓度为0.01mol·L-1,平衡时c(H+)约为__mol·L-1。使此溶液中HCN的电离程度增大且c(H+)也增大的方法是__。
(3)中和等量的NaOH,消耗等pH的氢氟酸和硫酸的体积分别为aL、bL,则a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b。中和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氟酸和硫酸需要NaOH的物质的量为n1、n2,则n1__n2。
(4)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5)设计实验证明氢氟酸比HCl的酸性弱__。
【答案】c(HCN)>c(H2CO3)>c(HF) ×10-6 升高温度 小于 小于 CN-+CO2+H2O=HCN+HCO 测定等浓度的两种酸溶液的pH,氢氟酸的pH大或等浓度的两种酸溶液分别与Zn反应,初始时氢氟酸冒气泡慢
【解析】
(1)根据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HF>H2CO3>HCN>HCO3-。因此c (H+)相同的三种酸,其酸的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 (HCN)>c (H2CO3) >c (HF),故答案为c (HCN)>c (H2CO3) >c (HF);
(2)设c(H+)=x,根据HCNH++CN-,Ka=5.0×10-10==,解得x≈×10-6,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能够促进HCN的电离,电离程度增大,c(H+)也增大,故答案为×10-6;升高温度;
(3)中和等量的NaOH,需要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离子,当氢氟酸和硫酸的pH相等时,由于硫酸是强酸,氢氟酸为弱酸,需要氢氟酸和硫酸的体积比小于1:1,即a小于b。氢氟酸为一元酸、硫酸为二元酸,中和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氟酸和硫酸需要NaOH的物质的量为1:2,即n1小于n2,故答案为小于;小于;
(4)酸性:HF>H2CO3>HCN>HCO3-。向NaCN中通入少量的CO2反应生成HCN和NaH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N-+CO2+H2O=HCN+HCO3-,故答案为CN-+CO2+H2O=HCN+HCO3-;
(5)证明氢氟酸比盐酸的酸性弱可以使用的方法有:①测定等浓度的两种酸的pH,氢氟酸的pH大;②等浓度的两种酸分别与Zn反应,初始氢氟酸冒气泡慢;③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的导电性,盐酸的灯泡较亮、氢氟酸的灯泡较暗等,故答案为:测定等浓度的两种酸的pH,氢氟酸的pH大或等浓度的两种酸分别与Zn反应,初始氢氟酸冒气泡慢。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安全可充电的柔性水系钠离子电池,可用生理盐水或细胞培养基为电解质,电池放电的总反应式为:Na0.44MnO2+NaTi2(PO4)3=Na0.44-xMnO2+Na1+xTi2(PO4)3,其工作原理如下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放电时,Cl-向X极移动
B. 该电池充电时Y极应该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 充电时,阴极反应为:NaTi2(PO4)3+xNa++xe-=Na1+ xTi2( PO4)3
D. 该电池可能作为可植入人体的电子医疗设备的电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各物质是由短周期部分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其化合物,图中部分反应条件及物质未列出。已知:A、C、D、F均为单质,C、E、F、G常温下是气体,J为白色沉淀,既能溶于B,又能溶于E;物质B、G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且B的焰色反应反应呈黄色。反应是化肥工业的重要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物质B的电子式为______。
(2)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在I的水溶液滴加B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4)已知G能与发生置换反应。若以该反应为原理,用石墨作电极构成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B是一种淡黄色固体,C、J是同周期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其中C是含氢量最高的烃,D为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白色胶状物质,X为常见的无色液体。反应生成的水均已略去。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 B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3)反应中每生成,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_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H不足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操作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一定生成SO2 | B. 用排空气法收集NO | C. 制取并检验氨气 | D.用水吸收氨气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镍电池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系统,电极材料由Ni(OH)2、碳粉、氧化铁等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由于电池使用后电极材料对环境有危害。某兴趣小组对该电池电极材料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①NiCl2易溶于水,Fe3+不能氧化Ni2+。
②已知实验温度时的溶解度:NiC2O4>NiC2O4·H2O>NiC2O4·2H2O
③某温度下一些金属氢氧化物的Ksp及沉淀析出的理论pH如下表所示:
开始沉淀pH | 沉淀完全pH | ||
回答下列问题:
(1) 用NiO调节溶液的pH,依次析出沉淀Ⅰ________和沉淀Ⅱ__________(填化学式)。
(2) 写出加入Na2C2O4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检验电解滤液时阳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何检验Ni(OH)3已洗涤干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操作 | 目的 | |
A | 称取5.0gCuSO4·5H2O加入27.0g水中,搅拌溶解 | 配制10%CuSO4溶液 |
B | 先用稀盐酸洗涤,再用水清洗 | 洗涤分解KMnO4制O2的试管 |
C |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干燥的pH试纸上,片刻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并读数 | 测定0.05mol.L-1NaClO溶液的pH |
D | 将粗碘放入烧杯中,烧杯口放一盛满冷水的烧瓶,隔石棉网对烧杯加热,然后收集烧瓶外壁的固体 | 提纯混有NH4Cl的粗碘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氯酸镁[Mg(ClO3)2]常用作催熟剂、除草剂等,实验室制备少量Mg(ClO3)2·6H2O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卤块主要成分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杂质。
②四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过滤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加MgO后过滤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
(2)加入BaCl2的目的是除去SO42-,如何检验SO42-已沉淀完全?答:___。
(3)加入NaClO3饱和溶液发生反应为:MgCl2+2NaClO3=Mg(ClO3)2+2NaCl↓,再进一步制取Mg(ClO3)2·6H2O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___;②___;③___;④过滤、洗涤。
(4)产品中Mg(ClO3)2·6H2O含量的测定:
步骤1:准确称量3.50 g产品配成100 mL溶液。
步骤2:取1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 mL稀硫酸和20 mL 1.000 mol·L-1的FeSO4溶液,微热。
步骤3:冷却至室温,用0.100 mol·L-1K2Cr2O7溶液滴定至终点,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步骤4:将步骤2、3重复两次,平均消耗K2Cr2O7溶液15.00 mL。
①写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②产品中Mg(ClO3)2·6H2O的质量分数为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甲醇的反应:CO(g)+2H2(g)CH3OH(g) △H<0,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在T1、T2、T3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如图是上述三种温度下不同H2和CO的起始组成比(起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与C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2转化率:a>b>c
B. 上述三种温度之间关系为T1>T2>T3
C. a点状态下再通入0.5 mol CO和0.5 molCH3OH,平衡不移动
D. c点状态下再通入1 molCO和4 mol H2,新平衡中H2的体积分数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