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下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 )
A. 大肠杆菌 B. 霉菌 C. 放线菌 D. 固氮细菌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I对应图中________,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
(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一段时间内,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4)A生物在捕食过程中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这种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某兴趣小组对两个患病家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可判断甲、乙两种遗传病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性遗传病,而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一种假设是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则这样的假设还有____________种。
(2)若Ⅱ-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Ⅱ-5和Ⅱ-6婚配,则生出一个两病均患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合物 、NaOH溶液、碘水三者混合后可发生如下反应:
①I2 +2NaOH NaI+NaIO+H2O
+CHI 3
此反应称为碘仿反应。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推断下列物质中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有( )
A. CH3CHO B. CH3CH2CHO C. CH3 CH2 COCH2 CH3 D. 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 A→G 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图象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D→A属于_________分裂,图中C细胞叫做__________,此时,染色体的主要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写出它形成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和a的分离和a与a的分开分别发生在坐标G中的_____、_________阶段(用数字表示)。
(4)图 A、B、C、E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G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的区段________。
(5)发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观察小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前期,分开的中心体之间有纺锤丝相连
B. 中期,伸展延长的染色质排列在赤道面上
C. 后期,可观察到核被膜逐渐解体形成小泡
D. 末期,可观察到由许多囊泡聚集形成的细胞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小鼠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胃蛋白酶处理两种肝组织块后可得到肝细胞悬液
B.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
C.甲、乙细胞在持续的原代培养过程中,乙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
D.该试验中用到的培养液也能用来培养乙肝病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男子色觉正常,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色觉也都正常,但其弟弟是红绿色盲,则其弟弟的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情况是
A. 外祖父→母亲→弟弟B. 外祖母→母亲→弟弟
C. 祖父→父亲→弟弟D. 祖母→父亲→弟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