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5052  435060  435066  435070  435076  435078  435082  435088  435090  435096  435102  435106  435108  435112  435118  435120  435126  435130  435132  435136  435138  435142  435144  435146  435147  435148  435150  435151  435152  435154  435156  435160  435162  435166  435168  435172  435178  435180  435186  435190  435192  435196  435202  435208  435210  435216  435220  435222  435228  435232  435238  435246  447348 

6.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5分)   A.此生定向江湖老   B.小风吹水碧鳞开  C.澹月倾云晓角哀   D.默数淮中十往来  (  )→(  )→(  )→(  )

试题详情

5.下列四首古诗各吟咏一种花,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5分)        [  ]  ①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②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  ③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④翠盖亭亭好护持,一枝艳影照清漪。  鸳鸯家在烟波里,曾见田田最小时。  A.梅花、菊花、荷花、桂花  B.菊花、梅花、桂花、荷花  C.桂花、梅花、菊花、荷花  D.菊花、荷花、桂花、梅花

试题详情

4.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①-②题。(5分)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送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  

 ①为结尾选择恰当的一句。                  [  ]  A.还看稀星数点   B.惊起一滩鸥鹭  C.飞起沙鸥一片   D.容我醉时眠

②这首词的词牌是                     [  ]  A.如梦令  B.西江月  C.渔歌子  D.浣溪沙

试题详情

3.横线上填哪一句才能既符合诗的意境又衔接自然(5分)           [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沙暖睡鸳鸯。  A.大漠孤烟直   B.蝉声带晚凉  C.绿竹入幽径   D.泥融飞燕子

试题详情

2.下面一首名为《村晚》的诗①②处缺字,最恰当的字分别是(5分)      [  ]  ①(   )  ②(   )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A.坠  B.隐  C.衔  D.随  ②A.横  B.骑  C.坐  D.倚

试题详情

1.以“浮云不负青春色”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作为下句组成对偶句最恰当的一个是(5分)[  ]  A.黄鹂并坐交愁湿   B.桃花气暖眼自醉  C.细雨何孤白帝城   D.城边野池莲欲红

试题详情

10.看漫画,根据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小牛学耕

提示

如把小牛类比做年轻干部,那么,千万不要因为他们年轻,缺乏经验,而像老学究那样拉着尾巴不让他们“下田”。倒应像老农那样,牵他们下田,领他们学耕,敢于肩以重任,放手使用。

试想,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哪一个是拿到军事院校的文凭以后,才去统帅千军万马的?打仗中学打仗,战争中学战争,硬是使一个个放牛娃、庄稼汉成长为共和国的一个个将军、统帅。

革命战争年代如此,今日的改革也是同样。我们一个又一个年青的改革家、企业家,不是在经院中学完了市场经济,才投身商品大潮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他们是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中推动改革前进的。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所以作家要深入生活,画家要实地写生,战争造就了军事家,时代孕育了政治家。陶行知老先生,之所以把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试题详情

8.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的球儿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作法。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豁然开朗……这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请以“放水与灌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放水”与“灌水”这两个概念,本来是矛盾的,却又都是通过实践验证了的切实的好作法,这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就是审题的关键。我们的思维重心就应由“双边”思维向“单边”思维转换,即先对二者不同作法表示肯定再谈实际工作中应遵循的一个共同原则:只要工作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利,我们就应采用。

从写作实践看,此题易陷入如下误区:①只谈二者的关系,点不出这两种好的工作方法的实质;②领悟不到题目的比喻意义,通篇只谈“放水”与“灌水”的好处,不与现实相结合;③片面地肯定一种方法而否定另一种方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