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5053  435061  435067  435071  435077  435079  435083  435089  435091  435097  435103  435107  435109  435113  435119  435121  435127  435131  435133  435137  435139  435143  435145  435147  435148  435149  435151  435152  435153  435155  435157  435161  435163  435167  435169  435173  435179  435181  435187  435191  435193  435197  435203  435209  435211  435217  435221  435223  435229  435233  435239  435247  447348 

16.下面最能表现七绝《月夜》诗静穆幽丽意境的一组是(5分)

 附:刘方平《月夜》诗(每句空缺一字)   更深月色①人家,北斗阑于南斗②,  今夜偏知春气③,虫声新④绿窗纱。  A.①照  ②遮  ③回  ④发  B.①入  ②遐  ③寒  ④闻  C.①半  ②斜  ③暖  ④透  D.①射  ②眨  ③动  ④传

试题详情

15.对杜甫《恨别》这首律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5分)          [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云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B.颔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落蜀中的境遇。  C.颈联写诗人“宵立昼眠”的反常举动和不平静的心态。  D.尾联写诗人企盼破敌平乱的急切心情。

试题详情

14.下列绝句是高骈的《山亭夏日》,其中第③句应是哪一项(5分)    [  ]  ①绿树浓阴夏日长,  ②楼台倒影入池塘。  ③        ,  ④满架蔷薇一院香。  A.无风杨柳漫天絮   B.镜心何处出新妆。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荷尽已无擎雨盖。

试题详情

12.下面是对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是:(5分)     [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①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③,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 ①瑞脑:一种香料名。  ②金兽:一种兽形的铜香炉。  ③纱厨:轻纱帐。  A.这首词上阙的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阙的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了作者的思念之深。“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阙第一句中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试题详情

11.对下面《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5分)      [  ]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A.诗人首先从哪里发现秋的痕迹?从岸边露出的水渍的印痕,春去秋来,水落石出,印痕明显。“参差”,印痕高低不一。  B.岸边疏林,枝干斜倚,叶少枝动,而水落后,虬根更显盘曲,一个“霜”字,既表示老树久经风霜,又点明季节正有霜露。“欹”,倾斜貌。  C.第三句是写扁舟似乎在缓缓驶向前方,使全诗静中生动,清新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的余地。“棹”,桨一类的东西。  D.末句是舟子的回答,坐实了小船归去的目的地是叫“黄叶村”的地方。村叫黄叶,而黄叶又是秋景特色,进一步点明画的主题。

试题详情

10.下列诗句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5分)              [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冷疏孤寂的江雪图。  B.“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铺”字形象地描述了夕阳西下阳光平射的柔美安逸景象。下句的“半江”正好与“残阳”相对应。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抒发的是诗人惋惜愁怅的情绪。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前两句是对偶,写荷与菊的姿态及旺盛的生命力。后两句提醒“君”不要忘记美景,诗中所说“一年好景”指春天景色。

试题详情

9.下面是南宋词人李好古的《谒金门》一词,选出对词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5分)   [  ]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明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二句中的“红素”,借指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  B.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并采用拟人手法。  C.五、六句运用设问和对比。  D.七、八句运用借代和拟人手法。

试题详情

8.对下列诗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5分)               [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西子”即西施,最后两句以美女西施做比喻,说明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很美丽可爱。  B.“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诗中的境界,同一个人在学习中搞通问题、提高认识很相似。作者命题为《观书有感》是很恰切的。  C.“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诗的最后两句含有一定哲理,说明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如此。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接舆”、“五柳”都是指人。作者用他们来自比,说明自己的个性虽与他们不同,但遭遇是一样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氬┑掳鍊楁慨瀵告崲濮椻偓閻涱喛绠涘☉娆愭闂佽法鍣﹂幏锟�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捐鈹戦悩鍙夋悙缂佺媭鍨堕弻銊╂偆閸屾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