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5011  435019  435025  435029  435035  435037  435041  435047  435049  435055  435061  435065  435067  435071  435077  435079  435085  435089  435091  435095  435097  435101  435103  435105  435106  435107  435109  435110  435111  435113  435115  435119  435121  435125  435127  435131  435137  435139  435145  435149  435151  435155  435161  435167  435169  435175  435179  435181  435187  435191  435197  435205  447348 

  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大约在1963年,数学所办公楼里,陈问:“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在一篇别人的论文里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它呢?”这个问题如果硬算,单是乘法要算380万项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分钟算一次乘法,一天算10个小时,那么也要算10多年)。虽然行列式计算有一般的“消去法则”,具体怎么用来计算这个10阶的行列式呢?谁也说不上。

   可是约过一个月,他告诉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真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问他怎么敢碰这么大的计算量?他说:“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陈景润的内心充满自信。凡是碰到这种问题,他总不信别人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去做这些令人生畏的问题。这时他总说:“要作这种问题,就得拼命。”

  他果真在拼命。他是老病号,晚上由于灯熄得早,他就在宿舍走廊的夜灯下,捧着一大叠稿纸就地计算,不管三更半夜和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他也就该住院去了。这种不惜代价地做数学,简直是毅力之战。

  “作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制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一

  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所以我知道每道路能爬多高。”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内行,以及能超过别人达到顶峰的秘诀。可是,谁敢这么做?谁肯付出如此时代价?

  只有陈景润!

1.文章中概括陈景润性格特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

试题详情

6.甲段中,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写成“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合乎情理?为什么?这样改行吗?分别说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答案:

试题详情

5.乙段“母亲”对于勒的称呼除了用“那人”以外,还用了___、____。联系全文思考,这些称呼反映了什么问题?

试题详情

4.从甲段丁举人打孔乙己这件事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试题详情

3.乙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______。

试题详情

  [乙]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桥钱付清。已经够倒榻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甲、乙两段都采用了_____描写的方法。此外,乙段还兼用了_____和_____描写的方法。

2.甲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是_____和_____。

试题详情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答案:

试题详情

3.选文中为何将学生读的文字不加标点而先生读的要加上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试题详情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试题详情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趣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芭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__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