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5548  435556  435562  435566  435572  435574  435578  435584  435586  435592  435598  435602  435604  435608  435614  435616  435622  435626  435628  435632  435634  435638  435640  435642  435643  435644  435646  435647  435648  435650  435652  435656  435658  435662  435664  435668  435674  435676  435682  435686  435688  435692  435698  435704  435706  435712  435716  435718  435724  435728  435734  435742  447348 

15.联系全文,对文末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刘敬提出和亲计策,同他对冒顿的认识是矛盾的。因为和亲政策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顿的仁义之心,但这正是他所缺乏的。

B.司马光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认为上世帝王对待少数民族总是居高临下,以德怀之的,从没有和亲这种有损尊严的事。

C.司马光认为冒顿连对待亲生的父亲都像对待禽兽一样地杀害,对老丈人不可能讲仁义。

D.司马光又认为鲁元公主早已嫁给赵王为妻,不宜为了和亲之事再嫁。

试题详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斩前使以示自责。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不能用武力战胜。

D. 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试题详情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义说也 

(3)然恐陛下不能为。

(4)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5)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6)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

试题详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蒙故业,遗策

B.匈奴匿壮士肥牛马   秦王恐破壁。

C.未可武服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今妄言沮吾军。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试题详情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    贼:残忍

试题详情

1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张释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论有长者的风范。 

B.司马迁认为张释之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 

C.司马迁用《论语》中的话表明他和张释之是好朋友。 

D.司马迁认为用《尚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张释之,十分贴切。

试题详情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A.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他认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和“盗玉环”两件事时,开始文帝认为张释之处罚过轻。经张释之的坚持,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后来景帝当了皇帝,张释之因恐惧而生了疾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试题详情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①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试题详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试题详情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养虎的牢槛。②口辩:能言善辩。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徙:迁徙,贬职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价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决 

D.卒见谢,景帝不过   不过:不原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