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5577  435585  435591  435595  435601  435603  435607  435613  435615  435621  435627  435631  435633  435637  435643  435645  435651  435655  435657  435661  435663  435667  435669  435671  435672  435673  435675  435676  435677  435679  435681  435685  435687  435691  435693  435697  435703  435705  435711  435715  435717  435721  435727  435733  435735  435741  435745  435747  435753  435757  435763  435771  447348 

所谓写真实,并非单指写真人真事,而是要把笔下的形象写得真实可信。不能想当然地编造情节,简单地给人物身上贴金。因为情节不合情理,便不可信;给人物身上贴金,看似光辉灿烂,实是干瘪无力。下面以去年高考中的两篇文章做一比较。一篇文章是以“我”----一个刚入狱青年的见闻,写江姐在生死抉择前的高尚品格。作者为了切合题意,便想当然地让江姐的形象高大起来。文章的重心部分是这样写的:“他们也太狠了。”“敌人就是这样凶残。”“你后悔吗?”我望着她那血肉模糊的双手问道。“后悔?不。自从我入党的那一天起,我就没后悔过。因为这是内心的选择,我无怨无悔。”“你内心的选择?”“是的,来自我心灵深处的选择。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来选择这件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最后时刻。”“心灵的选择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种心灵是正义的,人性的。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只是有的人深,有的人浅。当你触发她的时候,她会给你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你按照她的选择去做,那你就问心无愧,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内心的选择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一切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派斗争到底。”

读完这段文字,仿佛不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难友在狱中倾谈,倒像是一个不相干的记者对江姐的采访。在所问所答中,虽然也让江姐说了不少看似高尚的话,但那不是江姐心灵的闪光,而是考生需要江姐说的话,硬把江姐绑在了“心灵的选择”的话题上,使江姐的形象变得苍白无力。

试题详情

十二年的寒窗,从书本中学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由中到外的不少知识,加上社会见闻及接受各种媒体的传输,已在头脑中贮存了不少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在长期中积累的,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在考前应梳理一下知识系列,便于考试时调遣为我所用。在去年的高考中,有位考生把屈原在汨罗江畔怀沙赴水、荆轲在易水河边生离死别、项羽在乌江渡口引刀自尽的三个历史史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写出了“我”在解读这些历史中对心灵的选择由“迷”到“悟”的心理变化历程。这篇文章所用材料都出自课本之中,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调遣为我所用。还有一篇是托物寄情散文,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从司空见惯的一片片叶子上,看到了它平凡中的种种不平凡。尽管人们慢待它、冷落它,但它从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去托花护花,就是到“吹落黄花满地金”时,它仍无怨无悔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叶子的这种选择是高尚的,这种不求索取甘心付出的心灵是美丽的。正当人们对作者笔下的叶子流连难舍之时,文章戛然收笔,点明主旨:“如果说叶子是普通的崇高的,那么具有叶子精神的人,便是平凡而伟大的。”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来自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贵在作者能感悟生活,评价生活,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叶子上感悟到人生应具有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从这两篇文章看出,两位考生笔下的这些内容,可以说同学们都是知晓的、具有的,只要我们学会调遣知识为我所用,就能使头脑中的知识在笔下生花。

试题详情

话题作文,简单地说,就是给考生的作文划定了一个范围,让考生在话题的范围内自由驰骋。话题的范围有大有小,范围越大,给考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宽,立意的角度就越多;反之,对考生的限制就越大。比如1999年的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没有命题者的主观导向,考生尽可以在话题的范围内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肯定记忆的移植,可以否定记忆的移植,也可以评说其利弊。而2002年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命题者的道德导向很强,考生就必须按命题者的导向去写,这对考生的限制就很大。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就必须看清话题的范围和命题者的导向,这样方能准确地把握题旨。其次要看清试题的解说与要求。比如去年的试题解说中,明确指出考生要写“每个人常常遇到、见到、听到的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而有的考生竟然用试题的材料为内容,写成了一篇扩写。试想,话题是从试题材料中引出来的,怎能让考生再把试题材料添枝加叶地重写一遍呢?显然这位考生没有看清或没有看明白试题的解说。

试题详情

5、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1: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92%
5%
3%
0

表2: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6%
8%
6%
80%

答案:                                  

试题详情

5、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1: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92%
5%
3%
0

表2: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6%
8%
6%
80%

答案:                                   

答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无益。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