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国已建立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对下列自然灾害预报准确率最高的是 ( )
A.地震 B.台风 C.干旱 D.海啸
图为“台风从东南沿海向西北经过浙江某地时风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台风中心最接近该地的时间是 ( )
A.14 时 B.16时 C.19 时 D.22 时
13.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接近 ( )
A.西北 B.正南 C.西南 D.东南
遥感技术(GPS)在自然灾害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回答10-11题。
10.在台风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接进行 ( )
A.统计受灾人数 B.监测台风运动路线
C.分析台风造成的财产损失数额 D.分析台风成因
11.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 ( )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 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
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 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①旱涝 ②盐渍化 ③暴雨 ④地震 ⑤滑坡 ⑥干旱 ⑦风沙 ⑧泥石流 ⑨低温冷害 ⑩冰雪灾害。据此回答8-9题。
8.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东部季风区以哪种灾害组合为主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⑧
9、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西南地区以哪种灾害组合为主 ( )
A.①⑤⑧ B.④⑤⑧ C.⑤⑧⑨ D.③⑨⑩
7.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D.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
A.a B.b C.c D.d
6.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7-9题。
1.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B.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
带
2.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3.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 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自由赏析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如何理解?
“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枪弹的攒射”,是对段政府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2、“苟活者”指什么人?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在第一部分,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部分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3、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4、引用陶诗的作用。
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5、怎样理解文中关于煤的论述?
这是比喻,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也是这样,要付出大量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全句的意思是,鲁迅不十分赞成徒手请愿,而是主张讲究斗争策略,不作无谓牺牲;但下文马上转折,引用陶诗说明既然已经作出了牺牲,那血也不是白流的。
二、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表达特点,理解简练叙事、深刻议论与强烈抒情的完美结合,并背诵二、四节;
2、了解主旨特点,理解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过程
一、理解简练叙事、深刻议论与强烈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习第四节,理解之:
--明确:
“我在十八日早晨……即在遇害者之列。”--叙述噩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议论揭露
“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抒写悲愤
总之,全文大都象这里一样,简练叙事、深刻议论与强烈抒情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主旨
1、在文中圈出中心句。
2、概括主旨。
3、德育渗透。
--明确:
1、认真读第六节:一是……一是……一是……中国女子的勇毅……真的猛士……
2、主旨: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3、个人收获:要学习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三、背诵第二节、第四节。
四、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觉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明确:
1、“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的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4、“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和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所以贯穿于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愤懑!
节 |
小标题 |
部分 |
段 意 |
顺 序 |
感 情 线 索 |
|
一 |
写作缘由 |
一 |
写作缘起 |
由爱到恨 |
痛心回忆 |
愤懑之情 贯穿全文 |
二 |
写作必要 |
|||||
三 |
交往始末 |
二 |
烈士事迹 |
由生前到遇害, 遇害又从概况到细节 |
||
四 |
遇害事实 |
愤怒控诉 |
||||
五 |
遇害经过 |
|||||
六 |
惨案教训 |
三 |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
由否定到肯定 |
深沉思索 |
|
七 |
死难意义 |
热烈讴歌 |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选材特点,理解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教学过程
一、刘和珍形象
找出写刘和珍的句子,加以分析,然后归纳刘和珍的形象。
--明确: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关心国家命运、不畏强畏、刚果勇毅而又不乏温和的一位爱国青年。
二、了解选材特点,理解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明确:
这一切入点选得好。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语言特点,理解语言的深刻意蕴和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本文深邃的语言(结合课后“练习”二)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