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分)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如答“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给1分) 17.(5分)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关系密切)(3分)被砍伤(2分) 18.(6分)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如答“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给1分) 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19.(3分)D 20.(5分)观点(1分) 理由(4分)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等等。
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仿效就缺乏新意,等等
20.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5分)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18.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 ;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6分)
17.第②段主要说明了 。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5分)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6.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 。(3分)
(二)积累下列熟语,理解它们的含意,并且会运用。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做事做缺少必要的条件,很难做成)
2. 求人不如求己
3.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
4. 人不知,鬼不觉(形容行动非常秘密,谁也没有察觉)
5.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后会招致麻烦,也指出名后为保名位而保守怕事)
6.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7.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8.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处境窘迫)
9.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1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谁)
12.书生气十足(比喻糊涂,看问题单纯、幼稚)
13.树倒猢狲散(为首的垮台,他的走狗便失去依附就立即溃散)
14.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如人心愿)
15.水至清则无鱼(比喻人太精明就没有伙伴)
(一)熟语与成语互换举例
1. 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
2. 好虎敌不过群狼--寡不敌众
3. 躲过了风暴又遭雨--祸不单行
4.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5. 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
6. 井里水打往河里--劳而无功
7. 衣上有虱烧棉袄--因噎废食
8. 顾了吹笛顾不上捏眼--顾此失彼
2.分值调整。第I卷的单项选择题原来为45分,今年减少3分,为42分;第II卷的分值由原来的105分,增至108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