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5983  435991  435997  436001  436007  436009  436013  436019  436021  436027  436033  436037  436039  436043  436049  436051  436057  436061  436063  436067  436069  436073  436075  436077  436078  436079  436081  436082  436083  436085  436087  436091  436093  436097  436099  436103  436109  436111  436117  436121  436123  436127  436133  436139  436141  436147  436151  436153  436159  436163  436169  436177  447090 

5.恰当使用关联词语,正确表达分句间的关系

运用长复句,分句间往往要使用关联词语。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把分句间的逻辑事理关系正确地表达出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就会把分句间的关系表达错了。

例4:①如果作者的想象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实际,过于夸大人物的事迹,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②适当的语音停顿,虽然是换气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准确表达语意的需要,也是自然转换性绪的需要。

句①总体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同“如果”相呼应的应该是“就”,而最后一个分句用了“反而”--“反而”表示递进关系,因而将分句间的关系表达错了。句②是说明语音停顿的作用,着重强调后两种作用,有递进意味,与第一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不能用“虽然……但是……”来表达。这句话可以改为“适当的语音停顿是换气的需要,更是准确表达语意和转换情绪的需要。”

从日常口头表达和作文来看,最需要注意的是滥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明明前后分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用“因此……”“所以……”,这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试题详情

4.句子结构要单一,避免句式杂糅

要表达一个意思,首先要确定选用什么样的句式,如果犹豫不定,既想用这种句式表达,又想用那种句式表达,结果会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意思表达不清。

句式杂糅,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二句合一。

如:拍摄《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由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合摄制,目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个句子的前一分句有两种表达方式:其一是《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由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合录制;一是拍摄《锦绣山河》电视节目的是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原句却把这两种表达方式强行合在一句中,造成了结构混乱。正确的表达是两者取其一。

(2)格式杂糅

如:一个人自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这一句把“关键在于……”和“……起决定作用”两种格式糅合在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正确的方法是两者取其一。

常见的格式杂糅还有:

①  包括……

   由……组成

②  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③  超过……

   在……以上

④  深受……的欢迎

   深为……所欢迎

试题详情

3.恰当排列句子成分,避免产生语序不当

汉语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不同的语序反映不同的组合关系,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我学习”和“学习我”意思迥异;“有一家火力发电厂停产”和“火力发电厂有一家停产”这两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其意思也会各不相同。长句的组成成分结构复杂,形成不同的结构层次。因此运用长句时,尤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果语序不合理,就会使句子的意思表达不清,或表达得不合事理,或产生歧义。

请先看下面一道试题:

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A.这几处的船如秦淮河的船一样,都不能引起乘客的情韵,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

B.这几处的船如秦淮河的船一样,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

C.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里的船一样。

D.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如秦淮河里的船一样,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

题面上的一句话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散文中的原句。它的意思是秦淮河里的船比其他四个地方的船都要好。下面与它相衔接的句子应该顺着这个意思往下说。再考察四个选项,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句子成分排列的顺序不同。究竟选择哪一句呢?只能选C项,因为C项说其他几处的船不好;分号后的一分句是状语后置,意思是说,那几处的船都不如秦淮河的船一样引起乘客们的情韵。A、B两项显然说秦淮河的船也不好,不能与原句衔接;D项分号前说“这几处的船”不好,很显然,分号后的话却说秦淮河的船也不好,自然也不能与原句相接。

这一个例子告诉我们,汉语是很重视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的。一旦排列不当,意思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高中生来说,词语排列顺序不当,主要有定语,状语和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等现象。

例3:①出海归来的渔民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一筐一筐地抬着鲜鱼,走回炊烟袅袅的渔村。

②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丰富多彩的农业展览馆的展品。

③杨广曾经灭掉了陈朝,以后也跟陈后主一样荒淫奢糜,为唐所灭,成了亡国之君。

④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必须把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这方面的缺点。

本例全有成分排列不当的毛病。句①“一筐一筐”作“抬着”的状语,并不能表现渔民的喜悦,也可能是“磨洋工”;它应作“鲜鱼”的定语,以显示“鲜鱼”的多,从而表现出丰收的喜悦。句②的“丰富多彩”作“农业展览馆”的定语,是不恰当的,应移作“展品”的定语,才符合事理。句③似乎是说杨广和陈后主一样荒淫奢糜,一样为唐所灭,这在事理上是说不通的。应该把“也跟陈后主一样荒淫奢糜”移到“为唐所灭”的后面,补充说明“为唐所灭”的原因。句④的“认真克服”和“随时发现”是并列短语,它们的位置似乎无关紧要,但从事理上说,应是“发现”在先,“克服”在后,因此应该对换位置。

试题详情

2.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避免搭配不当的毛病。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语义搭配的关系。语义搭配,除了习惯而外,主要是逻辑事理问题。合乎逻辑事理,合乎语言习惯,就是搭配得当;反之,就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简单,搭配一般不易出错,一旦出了毛病,也容易看出来。长句成分比较复杂,中心语之间距离较远,如果照应不周,就容易发生搭配不当的毛病。特别是当搭配的成分包含多项意思时,很容易顾此失彼。

例2:①革命前辈这种住不求豪华的房屋,行不求名牌舒适的汽车,食不球美味,衣不求时髦的始终如一的艰苦朴素作风,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

②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土坯窑洞,那崎岖的道路,那熟悉的乡音,那黄土高坡上的人们特有的爽朗和幽默的笑声。

③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政策,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勤政廉政而不用权力谋求私利。

本例句①虽然较长,但通过紧缩可知其主干是“作风是品质”。“作风”,指思想上、工作上或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是外在的东西;“品质”,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品性等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因此说“作风是品质”不合适,属主谓搭配不当,应把动词“是”改为“表现了”。这样,全句的主干是“作风表现了品质”,这样的搭配是恰当的。

句②也是单句,主语是“我”谓语是动词“看到(了)”,其后是由五个偏正短语组成的长宾语。其中“熟悉的乡音”、“爽朗和幽默的笑声”不能跟动词“看到”相搭配。应该在“那熟悉的乡音”前加“听到”。再则,“爽朗”是可以修饰“笑声”的,而“幽默”一般不能修饰“笑声”。应将它改为“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话语”。

句③是一个复句,全句的主语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第一个分句的谓语动词是“遵守”,它可以与“法律、法规”搭配,而不能与“政策”搭配,应在“政策”前加动词“执行”,或改为“按政策办事”。

在造句或辨析病句时,对主谓搭配,一定要注意一主多谓或多主一谓的搭配;对动宾搭配,一定要注意一动多宾、多动一宾或多动多宾的搭配;对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多项定语、多项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

试题详情

1.句子结构要完整,避免残缺不全

一个正确的句子,在结构上必须是完整的。必就是说,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不能够缺少,这样才能把意思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应该具备的成分”是指主语、谓语,也包含该有的宾语。长单句的构成成分大都是由各种复杂的短语充当的,也有以复句充当句子成分的。特别是当偏正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中心语前头有很长的定语或状语时,容易把中心语丢掉。

例1:①本文通过对严贡生与严监生勾结官府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刻划了他们在封建伦理纲常掩盖下的丑恶面目。

②娃哈哈AD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保持维生素被充分吸收,发挥保护视力的作用。

本例两句都是比较长的句子。句①的主语是“本文”,谓语是动词“刻划”,宾语是“丑恶面目”,看起来结构完整。但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了一个由价宾短语“通过对……罪恶行径”作状语。介词“通过”的宾语本应是以“描写”为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但因中心语前有一个很长的修饰语,而且修饰语中又包含了一个偏正短语,作者误将这个偏正短语的中心语“罪恶行径”取代了宾语的中心语,因而结构不完整,应该在“罪恶行径”之后加上“(的)描写”,以作为介词“通过”的宾语,这样,结构就完整了。

句②是一个复句。全句主语是“娃哈哈AD钙奶”,动词谓语之一“解决”后面跟了“维生素A易氧化”和“不稳定”这两个并列短语,并且误把这两个并列短语作“解决”的宾语,造成了结构不完整。其实它只是宾语的修饰语,只有加上“的问题”这一中心语,动词“解决”才有了它的宾语。

以上两例说明了造句中常见的成分残缺不全的情况。此外,滥用介词或动词“使”用得不当,也会使句子失去主语。这也是常见的结构不完整的情况。

上述这些语病,大多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在写完句子后多读几遍,借助学过的语法知识,这样的语病是不难发现和改正的。

试题详情

2.新学年开始时,某校校长请来三位老师,对他们说:“根据一贯表现判断,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我特意挑选了120名最优秀的新生编为三个班,你们各带一个班,希望你们让他们发展得更好。”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心尽力。校长又叮嘱道:“不要让这些孩子和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一年之后。这三个班学生的成绩果然排在本县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老师们,这些学生并不是特意挑选出来的,而是随机抽取的;他们三个人也是随机抽掉的。还说:“当你们面临挑战时,你们不妨告诉自己,你就是最优秀的,那么结果肯定就不一样。”

请以“最优秀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同上。

试题详情

1.日本一名育种专家经过多年的精心实验,培育出一种新型西瓜。这种西瓜外型不是圆的,而是近乎方型的。内瓤呈白色,水分充足,味甜美,但含糖量不高,很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可是,面市后几乎无人问津,有人甚至说:“这也叫西瓜?”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请以“方型西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试题详情

高考作文的选材,要反对“胡编乱造”,防止对试题所给材料作简单模仿,这已有许多人谈过了,不去说它。这里只说防止“低幼化”。自从1998年高考小作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开始,作文选材的低幼化越来越明显。从选材区间来说,许多考生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而少写高中阶段的生活;写考中阶段的生活也很少,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许多人在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我们的同学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试题详情

(二)怎样用好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

“用好”的途径多种多样,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1.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写进作文

有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正好与试题的要求相契合,便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故事写进文章。如上文所举的《外婆的选择》。

2.对生活故事作一定程度的“加工”

这里所说的“加工”,主要是对材料加以分析、研究,确定一个较好的写作角度。笔者曾让学生以《张牧野今天没有来上学》为题写“想像”作文。不少同学根据对平时有同学未来上学的情况的了解,注重编“故事”。有一位同学却这样写:张牧野未来上学,现主任非常着急,多方寻找联络;同学们对张牧野非常关心,有的课间打电话,有同学课余分头去寻找。校长也非常着急,下命令一定要寻找到,否则影响学校年终评上“文明学校”。新闻记者也极为关注,多方打听是否是课业负担过重、承受不了,是不是老师“伤害”了张牧野的心灵……不料傍晚张牧野从医院打来电话,说自己发烧在医院吊水,赐刚吊完、开始退烧。他这样把故事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上来写,写出世人的不同心理、不同的嘴脸,褒贬而不露痕迹,令人称道。

3.根据试题需要对材料作“转化”

生活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可作不同角度的转化运用。譬如城市的农民工问题,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可以用,写移植农民工的记忆,懂得生活的艰难、就业的不易、创造新生活的艰辛等等;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写不同的人对农民工的不同评价并探究其原因;写“诚信”这个话题可以用,写农民工从事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以改变城市的面貌,这既是对建设的诚信,也是对自己的诚信;至于写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更可以运用。

这样的“转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创造”和“艺术”,就是对材料作不同的角度的开掘,写出符合试题要求的佳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