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6382  436390  436396  436400  436406  436408  436412  436418  436420  436426  436432  436436  436438  436442  436448  436450  436456  436460  436462  436466  436468  436472  436474  436476  436477  436478  436480  436481  436482  436484  436486  436490  436492  436496  436498  436502  436508  436510  436516  436520  436522  436526  436532  436538  436540  436546  436550  436552  436558  436562  436568  436576  447090 

3.影响:只与    有关,

[例6])将1.00molSO2(g)和1.00molO2(g)放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在1000K达到平衡:2SO2(g) + O2(g)   2SO3(g),测得c(SO3)=0.925mol/L。计算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SO2的平衡转化率(写出计算过程)。

[例7]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8mol的H2和0.6mol的I2,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H2(g)+I2(g)2HI(g),△H<0

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根据图1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平均速率v(HI)为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①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K   (填写增大、减小或不变)

HI浓度的变化正确   ;(用图2中a-c的编号回答)

②若加入I2,H2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用图2中d-f的编号回答)

(4)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若反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请在图3中画出8分钟后HI浓度的变化情况。

     

试题详情

   1.表达式:aA +bB     c  cC+dD  K=           

2. 意义:K的大小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限度),K越大反应越    

试题详情

3.速率与平衡的关系

⑴υ>υ,平衡向_____  移动   ⑵υ=υ,平衡_________移动

⑶υ<υ,  平衡向_______移动

[例5]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 + 3H2      2NH3;△H<0,达到平衡,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催化剂,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发生变化,且变化倍数相等。

B.加压,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增大倍数大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

C.降温,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正反应速率减小倍数大于逆反应速率减小的倍数

D.恒容下充入Ar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大于逆反应

试题详情

2.化学平衡状态

⑴概念:                                 

                                    

⑵特征:     

     

     

   

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例3]哈伯因发明了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人1mol N2和3mol H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达到化学平衡时,N2将完全转化为NH3

B  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  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D  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为零

[例4]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2HI    H2 + 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molH2的同时生成了nmolHI

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断裂   ③百分组成HI%=I2%

④反应速率υH2I2=1/2υHI时    ⑤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变的状态

⑥c(HI)∶c(H2)∶c(I2)=2∶1∶1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的状态

⑧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思考]在上述⑦-⑩的说法中,能说明2NO2     N2O4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  _____。

试题详情

1.可逆反应:在     条件下,既能向      又能向      方向进行的反应。

试题详情

1.   能量判据(ΔH<0):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

2.   熵判据(ΔS>0):熵增有利于自发,同一物质熵值:S(固)   S(液)   S(气)

3.   复合判据(△G = △H - T△S    0)

[思考]请填写下列表格(用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不一定)

 
ΔS >0
ΔS <0
ΔH >0
 
 
ΔH <0
 
 

[例1]下列变化过程中,ΔS<0的是(   )

  A.氯化钠溶于水中       B.NH3和HCl反应生成NH4Cl(固)

C.干冰的升华         D.碳酸钙分解为CaO和C02

 [例2]以下自发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   )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 = 4NO2(g)+ O2(g)  △H=+56.7kJ/mol;

C.(NH4 )2CO3(s)=NH4HCO3(s)+NH3(g)  △H=+74.9 kJ/mol; D.2H2(g)+ O2(g)=2H2O(l) △H=-571.6 kJ/mol。

试题详情

教学过程动态化

教学过程动态化的研究,主要是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堂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也许课堂会热热闹闹,但可能会因为缺乏目标,而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什么是理想课堂,曾经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交流和对话,是动态的、即时的。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教师也无法预计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就是必须关注的生成性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课堂“生成”教学案例。

在今年的“运动图像”习题课上,我设计如图所示的两个曲线图形,希望通过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区别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然而在讲完本题后,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仍然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不能理解。我本想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区别,此时有一位同学示意他可以用走动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区别,我请他说出方法,他走到讲台中间,向同学们介绍他的做法,接着他先按图A的图像走动(边走边讲解):向教室门口方向走去(0-t1时段),停了几秒钟(t1-t2时段),又向门口走去(t2-t3时段),再接着又转身走回开始的位置(t3-t4时段);又按图B的图像走动:先加速小跑几步(0-t1时段),接着匀速走几步(t1-t2时段),又加速跑几步(t2-t3时段),然后还是向前越来越慢的走几步(t3-t4时段),直至停下。他的这种表示方法,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赞赏,好多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走动。我深受启发,立即改变原来的设计,同意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表示,也有几个在t3-t4时段出现错误,经过下面同学大声的指正,最后都表示能理解这两个图像的区别。由于本节课学生独特的表示方法,引起了其他同学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两种图像的物理意义,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效果比多做几道习题好得多。

信息传输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信息传输、交流和反馈的过程。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它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课堂教学信息系统。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创设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信息发布者,信息源单一,课堂信息交流是以教师讲和学生听的单向、线性信息传输方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信息发布者,而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信息平台,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人--机等的互动、对话和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非线性传输,这种多向、非线性传输方式,使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信息碰撞、师生间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启发、互相帮助、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实现课堂信息传输多样化,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提供宽松的课堂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都可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观点能自由表达,信息可以彼此交流,思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达到共同提高。

实现课堂内信息传输多样化,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信息非线性、多向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师生能及时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有用的最新信息,丰富师生的知识面,为课堂信息交流提供很多信息源;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多媒体网络系统,又为课堂信息交流和反馈提供新的方式,使信息交流、传输和反馈更直接,更及时、更能引起新信息的产生和新思想的形成。

实现课堂内信息传输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和调控课堂信息传输与反馈的方向,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影响有用信息的效度,使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有利用思维的碰撞和新信息的产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标实施个性化

新课标提出:“促进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尺度。”《教育--财富蕴藏之中》中也指出:“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性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这都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目标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实施个性化首先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崇尚创新、张扬个性的良好课堂环境,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少一些满堂灌,多一些指导,多设计一些能为学生个性发挥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疑问,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原有基础,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途径。

目标实施个性化需要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如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方式等等。在这些不同学习方式中,学生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学习,使自己处在主动求知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建构、经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全方位提高。

目标实施个性化还需要教师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对学生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内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学习风格、心理优势、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课堂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发挥个性特长;使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己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中新课程改革还刚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转化为教育行动。对我们来说,落实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以上所研究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等问题也将成为我们以后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题详情

6.(2009安徽卷26)

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常用来制备抗凝血药,可通过下列路线合成:

(1)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       

(2)B→C的反应类型是          

(3)E的结构简式是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与溴单质反应             b.能与金属钠反应

c.1molG最多能和3mol氢气反应       d.分子式是C9H6O3

[答案](1)CH3CHO    (2)取代反应

(3)

 

(4)            +3NaOH →        +CH3COONa +CH3OH +H2O

(5)a、b、d

[解析](1)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中存在醛基,由流程可知,A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乙酸,则A为CH3CHO;

(2)由B和C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乙酸分子中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发生了取代反应;

(3)D与甲醇在浓硫酸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E的结构为

(4)由F的结构简式可知,C和E  在催化剂条件下脱去一个HCl分子得到F,F中存在酯基,在碱液中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3NaOH→+CH3COONa+CH3OH+H2O;

(5)G分子的结构中存在苯环、酯基、羟基、碳碳双键,所以能够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或者取代反应,能够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A和B选项正确;1molG中1mol碳碳双键和1mol苯环,所以需要4mol氢气,C选项错误;G的分子式为C9H6O3,D选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试题详情

5.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由和其他无机物合成最合理的方案(不超过4步),请在答题纸的方框中表示。

例:            

[答案]

 [解析]分析目标产物的结构可知,相邻碳上各引入一个羟基要引入碳碳双键。而不能直接消去,必须先与氢气加成,再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发生消去,要注意反应条件,再加成,再水解即可。

试题详情

4.(2008徐州质检)已知:   

现有只含碳、氢、氧的化合物A-F,有关它们的某些信息,已注明在下面的方框内。

 

(1)在化合物A-F中有酯的结构的化合物是              

(2)写出化合物A和F的结构简式。

[答案](1)B、C、E、F

(2)A:CH2(OH)CH(OH)CHO   F:CH3COOCH-CH(OOCCH3)-COOC2H5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1)弄懂题给信息  (2)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分子内含有醛基,醛基易被氧化;能和乙酸、乙酸酐发生酯化反应说明分子内含有羟基(羟基也能和钠反应产生H2);可被碱中和、能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说明分子内含有羧基。这样可大致确定各物质所含有的官能团。(3)利用题中的数据,已知-CHO氧化为-COOH式量增加16,若A物质中只有1个醛基(若1个醛基不合理再讨论多个醛基),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C→B,从D→A,推测A、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A)=90、M(B)=174,A、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等于84,表示A醇羟基形成乙酸酯时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信息说明每个醇羟基形成乙酸酯时相对分子质量增加42,由此推出A中含2个醇羟基。经过上述的推论再经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