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 水源优势
(1) 水运的端点
(2)两条河的汇合处
(3)河口
矿产与城市区位
主导矿产 |
主要城市 |
煤矿 |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 |
石油 |
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
铁矿 |
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
金矿 |
南非约翰内斯堡 |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分布在平原 |
地形特征 |
村落形态 |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
|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
带状 |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工业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工业类型 |
举例 |
分布地区 |
资源密集型工业 |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
劳动密集型工业 |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
资金密集型工业 |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
技术密集型工业 |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
代表部门 |
原料指向型工业 |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
市场指向型工业 |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
动力指向型工业 |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
廉价劳力指向型 |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
技术指向型工业 |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
著名工业区 |
发展条件 |
发展特点 |
传统工业区 |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
新兴工业区 |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
年代 |
主要标志 |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
第一次 |
18世纪60年代 |
蒸气机的发明 |
棉纺织、钢铁 |
第二次 |
19世纪70年代 |
电气化 |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
第三次 |
20世纪50年代 |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
⑥污染工业分布
工业部门 |
污染类型 |
区位选择 |
水泥厂,酿造厂 |
污染空气 |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
污染水源 |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
化工厂,炼油厂 |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
综合以上两条 |
发电厂,钢铁厂 |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
传统工业区 |
新兴工业区 |
代表工业区 |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
美硅谷;中关村 |
主要区位因素 |
原料、廉价劳力 |
人才、环境、交通 |
主要部门 |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
工业地域特点 |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
分散为主 |
产品特点 |
重、厚、长、大 |
轻、薄、短、小 |
生产规模 |
大 |
小 |
科技人员比例 |
低 |
高 |
生产增长速度 |
慢 |
快 |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
长 |
短 |
研发费用 |
低 |
高 |
发展类型 |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
技术密集型 |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
农业发展 |
气候 |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
水源 |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
地形 |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
土壤 |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
市场需求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交通运输 |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
国家政策 |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
科学技术 |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
工业、城市的发展 |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
市场区位 |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
市场需求量 |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
分布地区 |
其他概况 |
典型案例 |
水稻种植业 |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
大牧场放牧业 |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
商品谷物农业 |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小麦、玉米 |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
混合农业 |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
5、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工业惯性的影响
(9)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4、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
典型工业部门 |
相关特点 |
原料指向型工业 |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 |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
市场指向型工业 |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
动力指向型工业 |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
技术指向型工业 |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