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9300  439308  439314  439318  439324  439326  439330  439336  439338  439344  439350  439354  439356  439360  439366  439368  439374  439378  439380  439384  439386  439390  439392  439394  439395  439396  439398  439399  439400  439402  439404  439408  439410  439414  439416  439420  439426  439428  439434  439438  439440  439444  439450  439456  439458  439464  439468  439470  439476  439480  439486  439494  447090 

3.     全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要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试题详情

2.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试题详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必先其心志(使…受苦)  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人过(常常)于虑(通“横”,阻塞) 于色(验证)   发于声,而后(明白)   则无法家士(在国内)(通“弼”,辅助)   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国亡(往往)

试题详情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试题详情

2. 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

 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

 ★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试题详情

2. 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详情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 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试题详情

4. 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试题详情

3. 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