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3661  443669  443675  443679  443685  443687  443691  443697  443699  443705  443711  443715  443717  443721  443727  443729  443735  443739  443741  443745  443747  443751  443753  443755  443756  443757  443759  443760  443761  443763  443765  443769  443771  443775  443777  443781  443787  443789  443795  443799  443801  443805  443811  443817  443819  443825  443829  443831  443837  443841  443847  443855  447090 

(五)

1、(1)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

(2)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

2、(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试题详情

(四)

1、 (1)傍晚   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2、 (1)侣鱼虾而友糜鹿   渺沧海之一粟  (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4)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试题详情

(三)1、(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拂琴上尘埃。

(分析准确一联得1分。)

(2)清冷、幽静 (1分);  孤单、寂寞(2分)

2、(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4)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试题详情

(二)

1、(1)“水无情”,景物是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无情地流淌;“草自青”,草空自碧绿,对人事的变迁毫无感触。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写出荒园破败的景象,寄托诗人无限沧桑的伤感之情。(既分析描写的景,又分析表达的情,3分。)

(2).第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指金谷繁华的往事,已经随香尘飘忽而去,如今金园已是荒芜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鸟”“落花”,一派衰败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沉重的伤感。(写出对比,并联系诗句加以分析,3分)

2、10、(1)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试题详情

(一)

1、(6分)(1) (3分)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答出“闲情”给1分,答出“触景生情”给1分,答出“思乡之情”给1分。)

(2)(3分)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分析给2分。答出画面的内容给1分。 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2、(6分,每空1分。学生答案凡有错字、别字、漏字、颠倒字等和课文原文不一致的现象,此空无分。)

(1)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试题详情

完成其他剩下的练习,总结回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方法技巧和答题规范。

附:

诗歌鉴赏答案

试题详情

3.写好字,多拿分。

试题详情

2.踩准点,巧答题。

试题详情

1.审好题,明考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