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AOB=30°,OC为∠AOB内部一条射线,点P为射线OC上一点,OP=4,点M、N分别为OA、OB边上动点,则△MNP周长的最小值为( )
A. 2 B. 4 C. D.
【答案】B
【解析】
作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1,点P关于OB的对称点P2,连结P1P2,与OA的交点即为点M,与OB的交点即为点N,则此时M、N符合题意,求出线段P1P2的长即可.
解:作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1,点P关于OB的对称点P2,连结P1P2,
与OA的交点即为点M,与OB的交点即为点N,此时△PMN的最小周长
∵点P关于OA的对称点为P1,关于OB的对称点为P2,连结OP1、OP2,
∴PM= P1M,OP=O P1,∠P1OA=∠POA;
∵点P关于OB的对称点为P2,
∴PN= P2N,OP=O P2,∠P2OB=∠POB,
∴OP1=OP2=OP=4,
∠P1OP2=∠P1OA+∠POA+∠POB+∠P2OB=2∠POA+2∠POB=2∠AOB=60°,
∴△OP1P2是等边三角形,
∴P1P2=OP1=4,
∴△PMN的最小周长为PM+MN+PN=P1M+MN+P2N=P1P2=4
即△PMN的周长的最小值是4.
故选:B.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AB是⊙O的直径,弦DE垂直平分半径OA,C为垂足,弦DF与半径OB相交于点P,连结EF、EO,若DE= ,∠DPA=45°.
(1)求⊙O的半径;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MAN绕点A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N.当∠MAN绕点A旋转到BM=DN时(如图1),易证BM+DN=MN.
(1)当∠MAN绕点A旋转到BM≠DN时(如图2),线段BM,DN和MN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
(2)当∠MAN绕点A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BM,DN和MN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给出了格点△ABC(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和△A1B1C1 , △ABC与△A1B1C1成中心对称.
(1)画出△ABC和△A1B1C1的对称中心O;
(2)将△A1B1C1 , 沿直线ED方向向上平移6格,画出△A2B2C2;:
(3)将△A2B2C2绕点C2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画出△A3B3C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给出下列结论:
①是方程组的解;②无论a取何值,x,y的值都不可能互为相反数;
③当a=1时,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x+y=4﹣a的解;④x,y的都为自然数的解有4对.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小明某天上午9时骑自行车离开家,15时回家,他有意描绘了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情况.
(1)图象表示了哪两个变量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他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3)10时到12时他行驶了多少千米?
(4)他可能在哪段时间内休息,并吃午餐?
(5)他由离家最远的地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美周末来到公园,发现在公园一角有一种“守株待兔”游戏.游戏设计者提供了一只兔子和一个有A,B,C,D,E五个出入口的兔笼,而且笼内的兔子从每个出入口走出兔笼的机会是均等的.规定:①玩家只能将小兔从A、B两个出入口放入,②如果小兔进入笼子后选择从开始进入的出入口离开,则可获得一只价值5元小兔玩具,否则每玩一次应付费3元.
(1)请用表格或树状图求小美玩一次“守株待兔”游戏能得到小兔玩具的概率;
(2)假设有1000人次玩此游戏,估计游戏设计者可赚多少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晓琳和爸爸到太子河公园运动,两人同时从家出发,沿相同路线前行,途中爸爸有事返回,晓琳继续前行5分钟后也原路返回,两人恰好同时到家.晓琳和爸爸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离家的路程y1(米),y2(米)与运动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两人同行过程中的速度为200米/分;②m的值是15,n的值是3000;③晓琳开始返回时与爸爸相距1800米;④运动18分钟或30分钟时,两人相距900米.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P为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Q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PA=CQ,连PQ交AC边于D.
(1)证明:PD=DQ.
(2)如图2,过P作PE⊥AC于E,若AB=6,求DE的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