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氯化亚铜是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的催化剂。它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被氧化,但在干燥的空气中稳定,见光会分解。实验室制备CuCl的过程如下:
Ⅰ、检査图装置气密性,依次向三颈瓶中加入铜丝、、、HCl,关闭K;
Ⅱ、加热至时停止加热,铜丝表面产生无色气泡,液面上方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气囊鼓起;
Ⅲ、打开K,通入,待气囊变瘪、瓶内红棕色气体消失时关闭K,冷却至室温,制
Ⅳ、将液体转移至烧杯中用足量蒸馏水稀释,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CuCl粗品和滤液;
Ⅴ、粗品用乙醇洗涤、烘干得CuCl。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室中CuC1的保存方法是______
⑵通入的目的是______,为便于观察和控制产生的速率,制备的装置最好选用______填字母
⑶①三颈瓶中生成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②步骤Ⅳ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⑷步骤V中洗涤时试剂选用乙醇的原因是______
⑸纯度测定:称取样品置于预先放入玻璃珠30粒和10mL过量的溶液的锥形瓶中,不断摇动;待样品溶解后,加水50mL和指示剂2滴;立即用硫酸铈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录读数,再重复实验两次,测得数据如表所示。(已知:,)
实验序号 | 1 | 2 | 3 |
滴定起始读数 | |||
滴定终点读数 |
玻璃珠的作用______
的纯度为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干燥、密闭的容器中,避光保存 将三颈瓶中的转化为 B 除去CuCl表面附着的,又能迅速挥发带走CuCl表面的水份,防止其被氧化 加速样品溶解
【解析】
⑴由信息可知,得到实验室中CuC1的保存方法。
⑵打开K,通入氧气,待气囊变瘪、瓶内红棕色气体消失,说明二氧化氮与氧气、水转化成;根据图示可知,B装置可以根据锥形瓶内气泡的快慢判断产生的速率进行控制,而A、C装置无法判断通入氧气的速率。
⑶①铜丝、氯化氨、硝酸、盐酸反应生成和无色气泡NO,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步骤Ⅳ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到化学方程式。
⑷因CuCl微溶于水,采用乙醇洗涤,既除去CuCl表面附着的,又能迅速挥发带走CuCl表面的水份,防止其被氧化。
⑷①玻璃珠的作用为加速样品溶解。
②计算出消耗得平均值,再根据关系式建立等式进行计算。
⑴由信息可知,实验室中CuC1的保存方法是干燥、密闭的容器中,避光保存;故答案为:干燥、密闭的容器中,避光保存。
⑵打开K,通入氧气,待气囊变瘪、瓶内红棕色气体消失,说明二氧化氮与氧气、水转化成,故通入氧气的目的是为了将三颈瓶中的反应生成;根据图示可知,B装置可以根据锥形瓶内气泡的快慢判断产生的速率进行控制,而A、C装置无法判断通入氧气的速率,故选择B装置;故答案为:将三颈瓶中的转化为; B。
⑶①铜丝、氯化氨、硝酸、盐酸反应生成和无色气泡N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步骤Ⅳ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⑷因CuCl微溶于水,采用乙醇洗涤,既除去CuCl表面附着的,又能迅速挥发带走CuCl表面的水份,防止其被氧化;故答案为:既除去CuCl表面附着的,又能迅速挥发带走CuCl表面的水份,防止其被氧化。
⑷①玻璃珠的作用为加速样品溶解,故答案为:加速样品溶解。
②由、可知,存在,实验1、2、3消耗标准液体积分别为、、,第一组数据误差较大,应舍去,则消耗的标准液的平均体积为,根据、可得关系式,则,所以CuCl的纯度为;故答案为:。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反应A+B→C △H <0,分两步进行 ① A+B→X △H>0 ② X→C △H<0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度下,将Cl2缓慢通入水中至饱和,然后再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d点所示的溶液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点时,已经滴入NaOH溶液
B.b点所示的溶液中,只存在两种分子
C.a、b、c、d四个点当中,d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c点所示的溶液中,c(Na+)=c(Cl-)+c(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外,含有、、等中回收碘,其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还原”步骤发生的反应为:
B.“操作X”为静置、分液,所得可用作“富集”的萃取剂
C.“氧化”过程中,为使完全被氧化,需长时间通入
D.“富集”即富集于有机溶剂,同时除去某些杂质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过硫酸钠常用作漂白剂、氧化剂等。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并探究其性质加热及夹持仪器略去。
已知:
⑴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装置Ⅰ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⑵装置Ⅱ发生反应的同时,需要持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
⑶装置Ⅲ的作用是______。
⑷溶液与铜反应只生成两种盐,且反应先慢后快。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某同学推测反应先慢后快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对反应起催化作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该推测是否正确______。(供选试剂:Cu、溶液、溶液、溶液、蒸馏水)
⑸测定产品纯度:称取样品,用蒸馏水溶解,加入过量KI,充分反应后,再滴加几滴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已知:)
①选用的指示剂是______;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
②样品的纯度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制取CuCl2的生产流程如下:
请结合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 Fe(OH)2 | Cu(OH)2 | Fe(OH)3 |
溶度积(25 ℃) | 8.0×10-16 | 2.2×10-20 | 4.0×10-38 |
完全沉淀时的pH范围 | ≥9.6 | ≥6.4 | 3~4 |
(1)在溶液A中加入NaClO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溶液B中加入CuO主要涉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操作a为___________。
(4)在Cu(OH)2中加入盐酸使Cu(OH)2转化为CuCl2,采用稍过量盐酸和低温蒸干的目的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类推思维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下列有关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类推正确的是( )
已知 | 类推 | |
A | 将Fe加入CuSO4溶液中: Fe + Cu2+ = Cu + Fe2+ | 将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 2Na + Cu2+ = Cu + 2Na+ |
B | 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至溶液呈中性: 2H++SO42﹣+Ba2++2OH﹣=BaSO4↓+2H2O | 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呈中性: 2H++SO42﹣+Ba++2OH﹣=BaSO4↓+2H2O |
C | 铁和氯气反应2Fe+3Cl22FeCl3 | 铁和单质反应2Fe+3I22FeI3 |
D | 向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Ca2++2ClO﹣+CO2+H2O=CaCO3↓+2HClO | 向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SO2: Ca2++2ClO﹣+SO2+H2O=CaSO3↓+2HClO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亚硝酰氯是有机物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其沸点为,易水解。已知:微溶于水,能溶于硝酸,,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用和NO制备ClNO并测定其纯度,相关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⑴制备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_______(填字母代号)装置,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⑵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氯气,选择合适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⑶实验室可用图示装置制备亚硝酰氯,检验装置气密性并装入药品,打开,然后再打开,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然后进行其他操作,当Z中有一定量液体生成时,停止实验。
⑷已知:ClNO水解生成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①欲设计实验证明是弱酸,需选择如下_____________试剂开展实验填选项。
A. 溶液 B. 溶液 C. 红色石蕊试纸 D. 蓝色石蕊试纸
已知下列物质在常温下的如图:
通过以下实验测定ClNO样品的纯度。取Z中所得液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取出样品溶于锥形瓶中,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应加入的指示剂是_______________。
A. B. C. D.
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亚硝酰氯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0.1mol有机化合物A与标准状况下5.6L氧气混合,一定条件下两者完全反应,只有CO、CO2和H2O三种产物,将全部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中,浓硫酸增重5.4克,碱石灰增重4.4克,还有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剩余,求:
(1)有机化合物A的分子式_______(要求写出推理过程);
(2)若有机化合物A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3)写出所有比A多一个—CH2—原子团的同系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