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可用足量的乙醇先制备乙烯,再用乙烯和少量的溴制备12-二溴乙烷,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g · 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130

9

116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由乙醇制备乙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烯制备12-二溴乙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3)在装置A中除了浓硫酸和乙醇外,还应加入_____,其目的是_______装置A中生成副产物乙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乙烯,常因温度过高而使乙醇和浓H2SO4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硫,为了验证二氧化硫的存在并除去二氧化硫对后续反应的干扰,某同学在AD之间加入了BC两个装置,其中BC中可分别盛放 ________________

a.酸性KMnO4和水 b.品红和NaOH溶液

c.酸性KMnO4NaOH溶液d.品红和酸性KMnO4

(5)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_____(”);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_______的方法除去。

【答案】CH3CH2OH CH2=CH2↑+H2O CH2=CH2+Br2→BrCH2CH2Br d 碎瓷片 防止暴沸 C2H5OH+C2H5OHC2H5OC2H5+H2O b 蒸馏

【解析】

装置A是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170℃脱水生成乙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脱水性导致市场的乙烯气体中含有杂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杂质,通过装置B中长导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调节装置内压强,B为安全瓶,可以防止倒吸,根据长玻璃管中内外液面高低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发生堵塞,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装置C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杂质气体,溴在常温下,易挥发,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溴更易挥发,装置D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9℃较低,不能过度冷却,否则会使产品凝固而堵塞导管,12-二溴乙烷和水不互溶,12-二溴乙烷密度比水大,所以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下层,分离得到产品,据此分析。

1)三颈烧瓶A中发生反应是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制取乙烯,乙醇发生了消去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3CH2OH CH2=CH2↑+H2O

乙烯与溴反应制备12-二溴乙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BrCH2CH2Br

2)乙醇在浓硫酸140℃的条件下,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醚,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答案选d

(3)在装置A中除了浓硫酸和乙醇外,还应加入碎瓷片,其目的是防止暴沸;装置A中生成副产物乙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5OH+C2H5OHC2H5OC2H5+H2O

(4)检验SO2气体常用品红溶液,除去SO2气体可选择酸性KMnO4溶液或NaOH溶液,因乙烯也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只能选择NaOH溶液,选项b正确,故答案为b

(5)12-二溴乙烷和水不互溶,12-二溴乙烷密度比水大,产物应在下层;12-二溴乙烷与乙醚的沸点不同,两者均为有机物,互溶,用蒸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稀溶液中含有,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的浓度纵坐标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和铁反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B.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41

C.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

D.在此过程中,消耗56gFe可生成无色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3-二异丙烯基苯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可发生加聚反应B.不能使稀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其苯环上二氯代物有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以黄铜矿(主要成分CuFeS2)为原料进行如下实验探究.为测定黄铜矿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将m1 g该黄铜矿样品放入如图所示装置中,从a处不断地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黄铜矿样品.

1)锥形瓶A内所盛试剂是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锥形瓶D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将锥形瓶D中的溶液进行如下处理:

如图向锥形瓶D中加入过量H2O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操作Ⅱ是洗涤、烘干、称重,其中洗涤的具体方法________;该黄铜矿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3)反应后固体经熔炼、煅烧后得到泡铜(CuCu2O)和熔渣(Fe2O3FeO),要验证熔渣中存在FeO,应选用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___

AKSCN溶液、氯水

B.稀盐酸、KMnO4溶液

C.稀硫酸、KMnO4溶液

D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马大为以氨基酸铜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马大为借助这一研究也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如图是一种氨基酸铜的络合物的结构简式。

回答下列问题:

基态铜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所处的原子轨道的形状为________,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铜有价,则基态的价电子轨道表达式为________

CNO四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该氨基酸铜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氨基酸铜中含有________键。

O元素可形成多种微粒,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写出一种与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

铜晶体是面心立方结构,铜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为________;配位数为________

铜元素与氮元素形成的一种晶体的立方晶胞如图所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两个最近的氮原子之间的距离为anm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该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CaCO3+2HCl=CaCl2+CO2↑+ H2O

B. CaO+H2O=CaOH2

C. 2H2O22H2O+O2

D. CaCO3Ca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的反应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KCl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

C.反应中每消耗,转移电子数为

D.该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氯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绿矾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的一些性质进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绿矾样品,加水溶解,滴加___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由此可知样品中无Fe3+

2)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含量,称石英玻璃管(带开关K1K2)(设为装置A)的质量,记为m1g。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称其质量,记为m2g。按如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

②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___(填字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质量不变,记为m3g

a.点燃酒精灯,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关闭K1K2 d.打开K1K2,缓缓通入N2 e.称量A f.冷却至室温

③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结晶水数目x=___。若实验时按ad次序操作,则使x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为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2)中已质量不变的装置A接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打开K1K2,缓缓通入N2,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

CD中的溶液依次为___(填字母),可观察到CD中有气泡冒出。

a.品红 b.NaOH C.BaCl2 d.Ba(NO3 )2 e.浓硫酸

②写出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资源。AF是常见有机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E是最简单的芳香烃。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所用试剂X___________(写化学式),D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

2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步骤①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步骤中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

步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试管b中所装溶液应为_____,乙酸乙酯生成后,分离出产品时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