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足量的镁与浓硫酸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Ⅰ.甲同学设计如图实验验证该过程产生的混合气体中含有、。
若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流向,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已知装置A中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0%,密度ρ=1.47g/mL,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
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Ⅱ.乙同学设计如图实验测定混合气体中SO2的含量。
溶液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溶液
酸性溶液硫酸酸化
溴水
步骤中洗涤沉淀的操作为________。
通过的混合气体体积为V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时,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体积分数为________用含V、m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检验 中黑色CuO变为红色,且F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加水没过固体,待水滤出后重复操作次
【解析】
(1)用品红溶液检验SO2,H2具有还原性,用灼热的CuO和无水硫酸铜检验H2,所以先检验SO2并除去SO2、后检验H2,由于溶液中会带出H2O(g),检验H2前应先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以免对H2的检验产生干扰,按气流从左至右的顺序为ACBEDF(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故答案为:ACBEDF(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
故答案为:13.5;
(3)装置C的作用是检验SO2;
故答案为:检验SO2;
(4)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为D中黑色物质变为红色,且F中无水CuSO4变为蓝色;
故答案为:D中黑色CuO变为红色,且F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5)因酸性KMnO4溶液中含有硫酸,故不可用于二氧化硫的氧化吸收;
故答案为:ac;
(6)步骤③中洗涤BaSO4沉淀,其操作为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加水没过固体,待水滤出后重复操作2~3次;
故答案为: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加水没过固体,待水滤出后重复操作2~3次;
(7)根据SO2~BaSO4计算可得,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体积分数)为;
故答案为:。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聚合氯化铝晶体是介于AlCl3和A1(OH)3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其制备原料主要是铝加工行业的废渣——铝灰,它主要含Al2O3、Al,还有SiO2等杂质。聚合氯化铝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反应中副产品a是___(用化学式表示);
(2)升高pH至4.0~4.5的目的是__;
(3)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用化学式表示);
(4)为使得到的晶体较纯净,生产过程中使pH升高的C物质可选用___(填编号);
a.NaOH b.Al c.氨水 d.A12O3 e.NaAl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与产生气体总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Q点时欲使溶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可向溶液中加入
A. 0.1 mol CuO
B. 0.1 mol CuCO3
C. 0.1 mol Cu(OH)2
D. 0.05 mol Cu2(O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氢化阿托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路线如下:
(1)氢化阿托醛被催化氧化后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在合成路线上②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发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mol氢化阿托醛最多可和____mol氢气加成,1mol氢化阿托醛发生银镜反应可生成________molAg.
(6)D与有机物X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8的酯类物质,则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能满足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填序号)。
A.铁 B.铝 C.铂 D.玻璃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3)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NO,某学生另设计了一套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制取NO。反应开始后,可以在U形管右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①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收集NO气体装置,不合理的是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下列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构型正确的是 ( )
选项 | 分子式 | 中心原子杂化方式 |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 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
A | SO2 | sp | 直线形 | 直线形 |
B | H2O | sp2 | 平面三角形 | V形 |
C | NH3 | sp2 | 三角锥形 | 三角锥形 |
D | CH4 | sp3 | 正四面体形 | 正四面体形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SO2通入足量Fe2(SO4)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再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为①SO2+2Fe3++2H2O→+2Fe2++W,②+aFe2++bH+→Cr3++Fe3++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还原性:Cr3+>SO2B.方程式②中,a=6,b=7
C.能将Na2SO3氧化成Na2SO4D.方程式①中W为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2二溴乙烷的制备原理是:CH3CH2OH CH2=CH2+H2O CH2=CH2+Br2→ Br2CH2一CH2Br
某课题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
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仪器后进行该实验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
(3)三颈烧瓶内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一浓硫酸混合液和少量粗砂,其加入粗砂目的是_______,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C内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三颈烧瓶前,先将C与D连接处断开,再将三颈烧瓶在石棉网上加热,待温度升到约120℃时,连接C与D,并迅速将A内反应温度升温至160-180℃,从滴液漏斗中慢慢滴加乙醇一浓硫酸混合液,保持乙烯气体均匀地通入装有3.20ml液溴(3g/cm3)和3ml水的D中试管,直至反应结束。
①将C与D连接处断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判断反应结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粗品移入分液漏斗,分别用水、氢氧化钠溶液、水洗涤,产品用无水氯化钙干燥,过滤后蒸馏收集129-133℃馏分,得到7.896g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___________。
(7)下列操作中,不会导致产物产率降低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的标号)
a.乙烯通入溴水时速率太快 b.装置E中的NaOH溶液用水代替.
c.去掉装置D烧杯中的水 d.实验时没有C装置 e. D中的试管里不加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用无水乙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制甲烷:CH3COONa+NaOHCH4↑+Na2CO3,
为了探究甲烷的化学性质,进行了以下实验,B装置中的试剂为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一段时间后,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装置如图(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写出H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2)C装置中的试剂为__,作用是__。
(3)实验测得消耗的CH4和CuO的质量比为1:20,则D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4)实验开始前,先在G装置的大试管上套上黑色纸套,反应结束后,取下黑色纸套,使收集满气体的试管置于光亮处缓慢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有:①试管中有少量白雾;②导管内液面上升;③__;④___。
(5)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填字母)。
A.若B装置中的试剂是溴水,溴水无明显变化,说明CH4不能与卤素单质反应
B.若B装置中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通常情况下甲烷难以被强氧化剂氧化
C.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粉末变红,说明甲烷具有氧化性
D.G装置的大试管取下黑色纸套后,光照强度越大,CH4与Cl2越易发生取代反应
(6)实验室还可用碳化铝(Al4C3)固体与H2O反应制备甲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