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煤制天然气工艺是煤高效洁净利用的新途径之一,其工艺流程简如图1如下:

(1)反应I:C(s)+H2O(g)CO(g)+H2(g)△H=+135kJmol1 , 通入的氧气会与部分碳发生燃烧反应.请利用能量转化及平衡移动原理说明通入氧气的作用:
(2)反应II:CO(g)+H2O(g)CO2(g)+H2(g)△H=﹣41kJmol1 . 如图2表示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气化反应I发生后的汽气比(水蒸气与原料气中CO物质的量之比)与CO平衡转化率的变化关系.
①判断T1、T2和T3的大小关系:
②若煤气化反应I发生后的汽气比为0.8,经煤气化反应I和水气变换反应II后,得到CO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反应II应选择的温度是(填“T1”“T2”或“T3”).
(3)①甲烷化反应IV发生之前需要进行脱酸反应III.煤经反应I和II后的气体中含有两种酸性气体,分别是H2S和
②工业上常用热碳酸钾法脱除H2S气体得到两种酸式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已知:
CO(g)+H2O(g)CO2(g)+H2(g)△H1=﹣41kJmol1
2H2(g)+O2(g)2H2O(g)△H2=﹣484kJmol1
CH4(g)+2O2(g)CO2(g)+2H2O(g)△H3=﹣802kJmol1
反应IV:CO(g)+3H2(g)CH4(g)+H2O(g)△H=

【答案】
(1)氧气与碳发生燃烧反应放热,放出的热被可逆反应C(s)+H2O(g)?CO(g)+H2(g)吸收利用,促进反应正向移动
(2)T1<T2<T3;T3
(3)CO2;K2CO3+H2S═KHS+KHCO3
(4)﹣207kJ?mol1
【解析】解:(1)C(s)+H2O(g)CO(g)+H2(g)△H=+135kJmol1 , 是吸热反应,而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使反应C(s)+H2O(g)CO(g)+H2(g),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碳的利用率,
所以答案是:氧气与碳发生燃烧反应放热,放出的热被可逆反应C(s)+H2O(g)CO(g)+H2(g)吸收利用,促进反应正向移动;(2)①反应CO(g)+H2O(g)CO2(g)+H2(g)△H=﹣41kJmol1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由图可知,温度的大小为:T1<T2<T3 , 所以答案是:T1<T2<T3
②若煤气化反应I发生后的汽气比为0.8,设水蒸气的物质的量是4mol、则生成的CO物质的量为5mol,同时生成5mol氢气,经煤气化反应I和水气变换反应II后,设反应II中CO转化的为xmol,则生成xmol氢气,则(5﹣x):(5+x)=1:3,x=2.5,CO的转化率= ×100%=50%,根据图知,反应温度为T3
所以答案是:T3;(3)①根据方程式II知,生成的酸性气体还有二氧化碳,所以答案是:CO2
②工业上常用热碳酸钾法脱除H2S气体得到两种酸式盐,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钾和硫氢化钾,反应方程式为K2CO3+H2S═KHS+KHCO3
所以答案是:K2CO3+H2S═KHS+KHCO3;(4)CO(g)+H2O(g)CO2(g)+H2(g)△H1=﹣41kJmol1
2H2(g)+O2(g)2H2O(g)△H2 =﹣484kJmol1
CH4(g)+2O2(g)CO2(g)+2H2O(g)△H3=﹣802kJmol1
将方程式①+2②﹣③得反应IV:CO(g)+3H2(g)CH4(g)+H2O(g)△H=△H1+2△H2﹣△H3=(﹣41kJmol1)+2(﹣484kJmol1 )﹣(﹣802kJmol1)=﹣207 kJmol1
所以答案是:﹣207 kJmol1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本质及特征和化学平衡的计算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等”即 V正=V逆>0;“动”即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定”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变”即条件改变,平衡被打破,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与途径无关,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可建立同一平衡状态(等效);反应物转化率=转化浓度÷起始浓度×100%=转化物质的量÷起始物质的量×100%;产品的产率=实际生成产物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可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100%才能正确解答此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SiO2 SiCl4 Si
B.FeS2 SO2 H2SO4
C.N2 NH3 NH4Cl(aq)
D.MgCO3 MgCl2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生成沉淀Al(OH)3的量随AlCl3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Na+、Fe3+、SO42、HCO3
B.b点对应的溶液中:Ag+、Ca2+、NO3、F
C.c点对应的溶液中:Na+、S2、SO42、Cl
D.d点对应的溶液中:K+、NH4+、I、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钠与水反应可以生成NaOH,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澄清饱和石灰水的试管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钠与碱溶液不反应 B. 没有气体产生

C. 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D. 溶液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选项

化学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2Fe3++3H2

正确

B

大理石溶于醋酸的反应:
CaCO3+2H+═Ca2++CO2↑+H2O

错误,醋酸应写为分子形式CH3COOH,CaCO3应写成离子形式

C

FeCl3溶液“腐蚀”铜箔:
Fe3++Cu═Fe2++Cu2+

正确

D

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浓溶液共热:NH4++OH NH3↑+H2O

错误,HCO3也可以与OH反应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硫酸工业中,增大O2的浓度有利于提高SO2的转化率
B.将FeS固体投入到含有Cu2+的废水中以除去Cu2+
C.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使水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D.滴有酚酞的CH3COONa溶液,加热后颜色变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同学模拟工业制碘的方法,探究ClO3和I的反应规律.实验操作及现象如表:

实验及试剂

编号

无色NaClO3
溶液用量

试管中
溶液颜色

淀粉KI
试纸颜色

1

0.05 mL

浅黄色

无色

2

0.20 mL

深黄色

无色

3

0.25 mL

浅黄色

蓝色

4

0.30 mL

无色

蓝色


(1)取实验2后的溶液,进行如图实验:

经检验,上述白色沉淀是AgCl.写出加入0.20mL NaClO3后,溶液中ClO3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查阅资料:一定条件下,I和I2都可以被氧化成IO3
作出假设:NaClO3溶液用量增加导致溶液褪色的原因是过量的NaClO3溶液与(1)
中的反应产物继续反应,同时生成Cl2
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实验4中的无色溶液进行如图实验,进一步佐证其中含有IO3

其中试剂X可以是(填字母序号).
a.碘水b.KMnO4溶液c.NaHSO3溶液
②有同学提出,仅通过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现象不能说明生成Cl2 , 便补充了如下实验:将实验4中的湿润淀粉KI试纸替换为湿润的淀粉试纸,再滴加0.30mL 1.33molL1NaClO3溶液后,发现湿润的淀粉试纸没有明显变化.进行以上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 进一步佐证实验4中生成了Cl2 . 获得结论:NaClO3溶液用量增加导致溶液褪色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小组同学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实验4中硫酸溶液的用量,获得如表实验结果:

编号

6.0 molL1 H2SO4溶液用量

试管中溶液颜色

淀粉KI试纸颜色

5

0.25 mL

浅黄色

无色

6

0.85 mL

无色

蓝色

①对比实验4和5,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6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l,并进行相关探究.
【资料查阅】

【实验探究】
该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
(2)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是a→→e(填操作的编号)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熄灭酒精灯,冷却
c.在“气体入口”处通入干燥HCl
d.点燃酒精灯,加热
e.停止通入HCl,然后通入N2
(3)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物质由白色变为蓝色,C中试纸的颜色变化是
(4)装置D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探究反思】
反应结束后,取出CuCl产品进行实验,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的CuCl2或CuO杂质,根据资料信息分析:
①若杂质是CuCl2 , 则产生的原因是
②若杂质是CuO,则产生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表第一电离能数据判断:最有可能生成较稳定的单核阳离子的卤素原子是

卤素原子

F

Cl

Br

I

第一电离能(kJ/mol)

1681

1251

1140

1008

A. FB. ClC. BrD. I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